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融资融券与股市波动性的研究文献 | 第10-12页 |
1.2.2 政策评估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融资融券与股市波动性的研究文献 | 第12-14页 |
1.3.2 波动性及政策评估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述 | 第15-16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6-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第2章 融资融券与股市波动性的机理分析 | 第19-33页 |
2.1 融资融券业务 | 第19-25页 |
2.1.1 融资融券的交易特点 | 第19-20页 |
2.1.2 融资融券的交易模式 | 第20-21页 |
2.1.3 我国融资融券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1-25页 |
2.2 融资融券与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2.2.1 股市波动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2.2.2 投资者情绪理论 | 第26-27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7-28页 |
2.3 融资融券业务对股市波动性的作用机理 | 第28-31页 |
2.3.1 杠杆效应对股市波动性的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2.3.2 融资融券降低股市波动性的作用机理 | 第29页 |
2.3.3 融资融券增大股市波动性的作用机理 | 第29-31页 |
2.4 研究假设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模型选取与样本匹配 | 第33-46页 |
3.1 计量方法选取与模型构建 | 第33-40页 |
3.1.1 Hsiao面板数据政策评估方法及模型构建 | 第33-36页 |
3.1.2 双重差分模型理论及模型构建 | 第36-38页 |
3.1.3 样本匹配模型构建 | 第38-39页 |
3.1.4 研究模型简析 | 第39-40页 |
3.2 数据选取与指标匹配 | 第40-43页 |
3.2.1 研究期间选取 | 第40-41页 |
3.2.2 标的股与非标的股选取 | 第41-43页 |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匹配 | 第43-44页 |
3.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样本选取 | 第43页 |
3.3.2 对照组选取 | 第43-44页 |
3.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6-60页 |
4.1 处置效应的估计与检验 | 第46-47页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检验 | 第47-50页 |
4.2.1 数据选取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7-49页 |
4.2.2 平稳性检验 | 第49页 |
4.2.3 异方差检验 | 第49页 |
4.2.4 自相关检验 | 第49-50页 |
4.3 融资融券整体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50-54页 |
4.3.1 DID模型构建 | 第50-51页 |
4.3.2 不同杠杆时期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 | 第51-54页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4页 |
4.4 融资融券分别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54-57页 |
4.4.1 处置效应面板数据评估方法的模型构建 | 第54-55页 |
4.4.2 不同杠杆时期融资与融券对股票波动率实证分析 | 第55-57页 |
4.5 实证结果综合分析 | 第57-58页 |
4.6 对策及建议 | 第58-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