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罪犯再社会化概述 | 第13-20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1、罪犯 | 第13页 |
2、处遇 | 第13页 |
3、社区矫正 | 第13页 |
4、再社会化 | 第13-14页 |
(二)罪犯再社会化思想历史发展与现状 | 第14-17页 |
1、罪犯再社会化思想的产生 | 第14页 |
2、罪犯再社会化思想的演进与成熟 | 第14-15页 |
3、罪犯再社会化发展的现状 | 第15-17页 |
(三) 罪犯再社会化的意义 | 第17-18页 |
1、罪犯再社会化有利于人道主义的发扬 | 第17页 |
2、罪犯再社会化有利于减少重复犯罪率保证社会的安全稳定 | 第17-18页 |
3、罪犯再社会化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供给 | 第18页 |
(四)罪犯再社会化的特征 | 第18-20页 |
1、强制性 | 第18-19页 |
2、惩罚性 | 第19页 |
3、复杂性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罪犯再社会化的可行性 | 第20-22页 |
(一)监狱服刑罪犯再社会化的可行性 | 第20-21页 |
1、罪犯再社会化符合我国监狱的工作方针 | 第20页 |
2、《监狱法》为罪犯再社会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 第20页 |
3、我国已有的探索为罪犯再社会化提供了实践经验 | 第20页 |
4、西方各国的理论与实践为罪犯再社会化提供了很好地借鉴 | 第20-21页 |
(二)社区服刑罪犯再社会化的可行性 | 第21-22页 |
1、社区的兴起和发展为社区矫正提供了物质条件 | 第21页 |
2、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社区矫正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 第21页 |
3、我国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为社区矫正奠定了基础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罪犯再社会化问题分析 | 第22-33页 |
(一)监狱服刑罪犯再社会化问题分析 | 第22-24页 |
1、监狱布局与体制不合理 | 第22页 |
2、监狱执行刑罚过于封闭 | 第22-23页 |
3、监狱对罪犯教育改造不够重视 | 第23-24页 |
4、监狱警察人员专业化素质参差不齐 | 第24页 |
(二)社区服刑罪犯再社会化问题分析 | 第24-29页 |
1、思想观念落后 | 第25页 |
2、社区建设滞后 | 第25-26页 |
3、社区矫正法律依据不足 | 第26-27页 |
4、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专业性差 | 第27页 |
5、非监禁刑发展滞后 | 第27-29页 |
(三)罪犯出狱后(出狱人)的保护制度薄弱 | 第29-33页 |
1、出狱人无法获得社会认可 | 第30页 |
2、出狱人就业困难 | 第30-31页 |
3、出狱人保护缺乏统一的法律支撑 | 第31页 |
4、出狱人保护内容不全面 | 第31-32页 |
5、民间力量参与程度不够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我国罪犯再社会化制度构建 | 第33-46页 |
(一)监狱服刑罪犯再社会化制度构建 | 第33-37页 |
1、合理布局监狱,优化监狱体制 | 第33页 |
2、推进开放式处遇 | 第33-35页 |
3、把教育改造放在第一位,实现教育改造社会化 | 第35-36页 |
4、建立专业化的监狱警察队伍 | 第36-37页 |
(二)社区服刑罪犯再社会化制度完善 | 第37-41页 |
1、大力宣传,建立正确的社区矫正观念 | 第37页 |
2、推进现代化社区建设 | 第37-38页 |
3、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矫正法》 | 第38页 |
4、建立专业化的社区矫正队伍 | 第38-39页 |
5、大力发展非监禁刑 | 第39-41页 |
(三) 完善出狱人保护制度 | 第41-46页 |
1、转变社会观念 | 第41-42页 |
2、完善出狱人就业制度 | 第42页 |
3、制定专门的出狱人保护法 | 第42-43页 |
4、丰富出狱人保护内容 | 第43-44页 |
5、充分调动民间力量 | 第44页 |
6、探索出狱人前科消灭制度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后记(含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