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非晶合金的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2.1 非晶合金的发展 | 第16-18页 |
1.2.2 非晶合金的形成理论 | 第18-21页 |
1.2.3 非晶合金的制备技术 | 第21-22页 |
1.2.4 非晶合金的特点 | 第22-23页 |
1.3 非晶涂层的激光制备 | 第23-25页 |
1.3.1 激光熔覆设备及技术特点 | 第23-24页 |
1.3.2 激光熔覆非晶涂层的现状 | 第24-25页 |
1.3.3 激光熔覆非晶涂层制备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6-3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合金粉末 | 第26页 |
2.1.2 基体材料 | 第26-27页 |
2.2 试验设备及工艺 | 第27-28页 |
2.2.1 激光熔覆设备 | 第27-28页 |
2.2.2 试验步骤及工艺参数 | 第28页 |
2.3 测试分析 | 第28-30页 |
2.3.1 相、成分及组织形貌分析 | 第28-29页 |
2.3.2 性能测试 | 第29页 |
2.3.3 数值模拟 | 第29-30页 |
第3章 激光熔覆镍基非晶复合涂层成形及组织研究 | 第30-46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合金体系的非晶形成能力 | 第30-32页 |
3.3 涂层成形及组织分析 | 第32-39页 |
3.3.1 涂层形貌特征 | 第33-36页 |
3.3.2 涂层成分分析 | 第36页 |
3.3.3 涂层相组成分析 | 第36-38页 |
3.3.4 涂层TEM分析 | 第38-39页 |
3.4 热输入对涂层组织的影响 | 第39-45页 |
3.4.1 热输入对涂层形貌及晶粒尺寸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2 热输入对涂层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3 热输入对涂层物相组成的影响 | 第42-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NbC颗粒相及热输入对镍基非晶复合涂层的影响 | 第46-58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NbC颗粒相对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6-54页 |
4.2.1 涂层显微硬度分布 | 第46-48页 |
4.2.2 涂层基底纳米压痕测试 | 第48-50页 |
4.2.3 NbC颗粒相对涂层硬度的贡献 | 第50-52页 |
4.2.4 NbC颗粒相对涂层耐磨性的贡献 | 第52-53页 |
4.2.5 NbC颗粒相对裂纹的阻碍作用 | 第53-54页 |
4.3 热输入对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4-57页 |
4.3.1 热输入对涂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54页 |
4.3.2 热输入对涂层基底纳米压痕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3 热输入对涂层摩擦磨损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镍基非晶复合涂层温度场及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58-80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激光熔覆模型的建立 | 第58-62页 |
5.2.1 定义单元类型和材料属性 | 第58-59页 |
5.2.2 建立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59-60页 |
5.2.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5.2.4 施加载荷 | 第61-62页 |
5.3 激光熔覆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62-68页 |
5.3.1 温度场求解 | 第62-65页 |
5.3.2 激光熔覆热循环曲线 | 第65-68页 |
5.4 激光熔覆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68-79页 |
5.4.1 单元类型转换和材料属性 | 第69-71页 |
5.4.2 边界条件和加载载荷 | 第71页 |
5.4.3 应力场求解 | 第71-73页 |
5.4.4 X射线衍射残余应力测试 | 第73-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