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支护结构分析与应用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深基坑支护结构理论分析 | 第17-38页 |
2.1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类型 | 第17-23页 |
2.1.1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主要形式及其对比分析 | 第21-22页 |
2.1.2 深基坑围护体系的主要形式及对比分析 | 第22-23页 |
2.2 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 第23-30页 |
2.2.1 支护结构主要的变形模式 | 第23-24页 |
2.2.2 围护体系常见破坏模式 | 第24-26页 |
2.2.3 深基坑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30页 |
2.3 深基坑变形机理 | 第30-36页 |
2.3.1 深基坑变形机理 | 第30-33页 |
2.3.2 深基坑围护体系内力理论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沉管隧道护岸工程深基坑支护及监测 | 第38-56页 |
3.1 工程概况及环境 | 第39页 |
3.2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概况 | 第39-44页 |
3.2.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9-43页 |
3.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3-44页 |
3.2.3 气象条件 | 第44页 |
3.3 支护结构方案 | 第44-48页 |
3.4 深基坑施工监测 | 第48-55页 |
3.4.1 监测方法及原理 | 第49-51页 |
3.4.2 施工监测方案 | 第51-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及地表沉降设计计算 | 第56-64页 |
4.1 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设计方法 | 第56-58页 |
4.1.1 山肩邦男计算法 | 第56-57页 |
4.1.2 弹性法 | 第57-58页 |
4.2 地表沉降设计计算 | 第58-62页 |
4.2.1 Peck法 | 第58-59页 |
4.2.2 地层损失法 | 第59-62页 |
4.3 监测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4.3.1 支撑轴力 | 第62-63页 |
4.3.2 深基坑地表沉降 | 第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沉管隧道护岸工程深基坑三维数值模拟 | 第64-97页 |
5.1 数值模拟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 第64-65页 |
5.2 有限元软件MIDAS GTS简介 | 第65页 |
5.3 模型建立以及求解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第65-66页 |
5.3.1 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5.3.2 初始状态问题 | 第66页 |
5.3.3 单元的处理 | 第66页 |
5.4 模型的建立 | 第66-76页 |
5.4.1 材料本构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66-74页 |
5.4.2 集合离散模型 | 第74-75页 |
5.4.3 边界条件和荷载以及施工工况 | 第75-76页 |
5.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6-96页 |
5.5.1 初始地应力场平衡 | 第76-78页 |
5.5.2 开挖前支护施工 | 第78-84页 |
5.5.3 开挖支护 | 第84-9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一、结论 | 第97页 |
二、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