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植物生态学论文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人工植被生态水文过程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22页
        1.2.1 生态恢复理论第15页
        1.2.2 生态恢复与土壤质量的关系第15-16页
        1.2.3 水分对黄土高原植被的影响第16页
        1.2.4 土壤-植被-大气水分传输系统第16-22页
            1.2.4.1 林冠截留第17页
            1.2.4.2 地表径流第17-18页
            1.2.4.3 土壤入渗第18-19页
            1.2.4.4 蒸散发第19-22页
    参考文献第22-27页
第二章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7-29页
    2.1 研究目的第27页
    2.2 研究内容第27页
    2.3 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第29-37页
    3.1 黄土高原自然概况第29-33页
        3.1.1 地理位置第29页
        3.1.2 地形地貌第29-31页
        3.1.3 气候特征第31页
        3.1.4 土壤特征第31-32页
        3.1.5 水文特征第32-33页
        3.1.6 植被特征第33页
    3.2 安家沟流域概况第33-37页
        3.2.1 地理位置第33-34页
        3.2.2 地形地貌第34-35页
        3.2.3 植被与土壤第35页
        3.2.4 水文与气象第35-37页
第四章 灌木降雨截留观测与模拟第37-5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8-39页
        4.1.1 降雨截留观测与模型选择第38-39页
        4.1.2 气象要素第3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9-46页
        4.2.1 降雨特征第39-40页
        4.2.2 穿透雨变化特征第40-41页
        4.2.3 降雨对树干茎流的影响第41页
        4.2.4 降雨对林冠截留的影响第41-42页
        4.2.5 灌木持水能力第42页
        4.2.6 树干茎流对土壤水分的补给第42-45页
        4.2.7 林冠截留模拟第45-46页
    4.3 讨论第46-48页
        4.3.1 截留、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第46-47页
        4.3.2 Gash模型的适用性第47页
        4.3.3 Gash模型的应用第47-48页
    4.4 小结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第五章 灌木林地蒸散发的观测与模拟第52-7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5.1.1 蒸散发测定第53-54页
        5.1.2 植被生理参数测定第54-5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5-71页
        5.2.1 土壤水分随降雨的变化第55页
        5.2.2 蒸腾量尺度上推第55-57页
        5.2.3 彭曼公式与包裹液流计的比较第57-58页
        5.2.4 液流测定第58-59页
        5.2.5 蒸腾速率日变化特征第59-62页
        5.2.6 液流速率对降雨的响应第62-68页
        5.2.7 液流对植被水势的响应第68-70页
        5.2.8 土壤蒸发的测定和模拟第70-71页
    5.3 讨论第71-73页
        5.3.1 彭曼方法与包裹液流计比较第71页
        5.3.2 蒸腾量的日变化第71-72页
        5.3.3 液流对降雨的响应第72页
        5.3.4 液流对植被水势的响应第72-73页
    5.4 小结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第六章 植被细根分布特征及其土壤水分模拟研究第78-102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79-82页
        6.1.1 造林树种根系取样方法第79-80页
        6.1.2 土壤水分参数第80-81页
        6.1.3 柠条根系吸水模型的选择第81-82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2-94页
        6.2.1 细根分布特征第82-85页
            6.2.1.1 细根垂直分布第82-83页
            6.2.1.2 细根径向分布第83-84页
            6.2.1.3 细根二维分布第84-85页
        6.2.2 土壤水分与FRLD第85-86页
        6.2.3 土壤性质与FRLD第86-89页
        6.2.4 根系吸水模型的建立第89-90页
        6.2.5 柠条根系吸水模型的验证第90-94页
        6.2.6 模拟结果第94页
    6.3 讨论第94-97页
        6.3.1 细根分布特征第94-95页
        6.3.2 土壤水分与FRLD第95页
        6.3.3 土壤性质与FRLD第95-97页
        6.3.4 模型评价与改进第97页
    6.4 小结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第七章 植被重建对土壤水分储量以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第102-117页
    7.1 材料和方法第103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103-109页
        7.2.1 土壤水分变化第103-106页
        7.2.2 地表径流第106页
        7.2.3 ET/E_p比值特征第106-107页
        7.2.4 ET/P比值特点第107-108页
        7.2.5 SW、Q、P、E_p与ET/E_p的关系第108-109页
    7.3 讨论第109-112页
        7.3.1 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第109-110页
        7.3.2 土地利用类型对ET/E_p和ET/P的影响第110-111页
        7.3.3 SW、Q、P、E_p对ET/E_p、ET/P的影响第111-112页
    7.4 小结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7页
第八章 植被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第117-132页
    8.1 模型介绍第118-128页
        8.1.1 土壤水分模型第118页
        8.1.2 土壤水分模型结构第118-121页
        8.1.3 各植被类型NPP模拟第121-122页
            8.1.3.1 同化物模拟第121-122页
            8.1.3.2 同化物分配第122页
        8.1.4 模型运用与检验第122-128页
            8.1.4.1 模型的运用第122-124页
            8.1.4.2 模型的检验第124-128页
    8.2 结果与分析第128-130页
        8.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NPP分析第128-129页
        8.2.2 各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分析第129-130页
    8.3 结论与讨论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2页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第132-134页
    9.1 研究结论第132-133页
    9.2 建议第133-13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时滞生物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分岔分析
下一篇:血浆Lp(a)及NT-proBN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