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天(宇宙航行)论文--航天仪表、航天器设备、航天器制导与控制论文--制导与控制论文--航天器制导与控制论文

多航天器系统有限时间姿态同步控制设计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9-3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9-24页
    1.2 主要问题和挑战第24-26页
    1.3 多航天器系统姿态同步控制研究现状第26-32页
        1.3.1 主从方式第27页
        1.3.2 虚拟结构方式第27-28页
        1.3.3 行为方式第28-29页
        1.3.4 基于一致性第29-32页
    1.4 多航天器系统有限时间姿态同步研究现状第32-33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3-37页
第2章 预备知识第37-47页
    2.1 常用符号与概念第37-38页
    2.2 图论理论第38-40页
        2.2.1 图的基本概念第38-39页
        2.2.2 邻接矩阵和Laplacian矩阵第39-40页
    2.3 常用参考坐标系第40-41页
    2.4 航天器姿态描述方法第41-43页
        2.4.1 Rodrigues参数描述法第41-42页
        2.4.2 MRP描述法第42页
        2.4.3 四元数描述法第42-43页
    2.5 航天器系统数学模型第43-44页
        2.5.1 航天器姿态运动学模型第43页
        2.5.2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模型第43-44页
    2.6 相关稳定性理论、定义及引理第44-45页
    2.7 结论第45-47页
第3章 扰动环境下基于无向拓扑的分散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控制第47-63页
    3.1 引言第47-48页
    3.2 问题描述第48-50页
        3.2.1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第48-49页
        3.2.2 航天器姿态误差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第49-50页
    3.3 主要结果第50-58页
        3.3.1 基于切换面的分散式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面设计第50-51页
        3.3.2 分散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控制设计第51-55页
        3.3.3 修正的分散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控制设计第55-58页
    3.4 数值仿真第58-62页
    3.5 结论第62-63页
第4章 扰动环境下基于有向拓扑的分散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控制第63-85页
    4.1 引言第63-64页
    4.2 问题描述第64-65页
    4.3 主要结果第65-75页
        4.3.1 分散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控制设计第66-70页
        4.3.2 修正的分散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控制设计第70-75页
    4.4 数值仿真第75-82页
        4.4.1 线型通信拓扑第76-80页
        4.4.2 环型通信拓扑第80-82页
    4.5 结论第82-85页
第5章 转动惯量不确定和未知扰动影响下的分散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控制第85-99页
    5.1 引言第85-86页
    5.2 问题描述第86-87页
    5.3 主要结果第87-94页
        5.3.1 分散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控制设计第88-91页
        5.3.2 修正的分散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控制设计第91-94页
    5.4 数值仿真第94-97页
    5.5 结论第97-99页
第6章 分布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控制第99-119页
    6.1 引言第99-100页
    6.2 问题描述第100-102页
    6.3 主要结果第102-112页
        6.3.1 基于邻居状态信息的分布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控制设计第102-107页
        6.3.2 基于估计器的分布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控制设计第107-112页
    6.4 数值仿真第112-116页
    6.5 结论第116-119页
第7章 分布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容错控制第119-141页
    7.1 引言第119-120页
    7.2 问题描述第120-121页
    7.3 主要结果第121-132页
        7.3.1 基于邻居状态信息的分布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容错控制设计第121-127页
        7.3.2 基于估计器的分布式有限时间姿态同步容错控制设计第127-132页
    7.4 数值仿真第132-139页
        7.4.1 采用控制律(7.19)第134-137页
        7.4.2 采用控制律(7.30)第137-139页
    7.5 结论第139-141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41-145页
    8.1 研究工作的总结第141-142页
    8.2 研究展望第142-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6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撰写的学术论文第163-167页
致谢第167-169页
作者简介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元铂基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乙醇氧化催化行为的研究
下一篇:聚合物介导自组装构建新型二氧化钛基高效光电解水阳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