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古气候学论文

重庆水鸣洞8000~7000a BP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多指标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气候变化研究意义第10页
        1.1.2 石笋古气候研究优势第10-11页
        1.1.3 洞穴石笋研究多指标化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8页
        1.2.1 石笋替代指标气候和环境指代意义第12-14页
        1.2.2 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研究进展第14-18页
    1.3 研究内容第18页
    1.4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20-24页
    2.1 地理位置第20页
    2.2 地貌第20-21页
    2.3 气候水文第21-22页
    2.4 植被土壤第22页
    2.5 样品及实验第22-24页
        2.5.1 样品的采集第22-23页
        2.5.2 数据分析及方法第23-24页
第3章 水鸣洞 8000~7000a BP石笋 δ~(18)O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第24-36页
    3.1 SMY2石笋年代数据第24-25页
    3.2 SMY2石笋Hendy同位素平衡检验第25-26页
    3.3 石笋生长模型第26页
    3.4 SMY2氧同位素记录及其意义第26-35页
        3.4.1 SMY2氧同位素重现性检验第26-28页
        3.4.2 SMY2氧碳同位素记录第28-31页
        3.4.3 8000~7000a BP时段亚洲季风演化对比第31-35页
    3.5 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水鸣洞石笋 8000~7000a BP气候变化驱动机制研究第36-44页
    4.1 SMY2石笋 δ~(18)O变化驱动机制第36-40页
    4.2 SMY2石笋 δ~(18)O功率谱分析第40-43页
    4.3 小结第43-44页
第5章 水鸣洞 8000~7000a BP石笋微量元素记录研究第44-56页
    5.1 SMY2石笋微量元素含量分析第44-45页
    5.2 SMY2石笋微量元素比值分析第45-47页
    5.3 SMY2石笋微量元素比值相关性分析第47-50页
    5.4 石笋SMY2微量元素与稳定同位素对比第50-54页
    5.5 小结第54-5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6.1 结论第56-57页
    6.2 问题与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7页
致谢第67-69页
作者简历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IO框架的实现与应用
下一篇:基于会话含义理论的英语政治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