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选题背景综述 | 第13-17页 |
1.1.1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 第13-14页 |
1.1.2 旅游体验需求的转变 | 第14页 |
1.1.3 客运索道的形成 | 第14-16页 |
1.1.4 索道站房建设对景区的影响 | 第16页 |
1.1.5 索道站房形态设计的特殊性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动态 | 第19-22页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4.3 研究的可行性 | 第23页 |
1.4.4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其发展 | 第26-34页 |
2.1 概念解析 | 第26-30页 |
2.1.1 建筑形态学基础理论 | 第26-29页 |
2.1.2 自然风景区 | 第29页 |
2.1.3 客运索道站房 | 第29-30页 |
2.2 自然风景区客运索道站房的发展 | 第30-33页 |
2.2.1 索道站房的起源 | 第30页 |
2.2.2 索道站房的历史沿革 | 第30-31页 |
2.2.3 索道站房的类型 | 第31-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自然风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外部形态现状与问题 | 第34-69页 |
3.1 自然风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外部形态设计的现状 | 第34-52页 |
3.1.1 峨眉山索道站房 | 第35-40页 |
3.1.2 黄龙索道站房 | 第40-44页 |
3.1.3 青城山索道站房 | 第44-49页 |
3.1.4 螺髻山索道站房 | 第49-52页 |
3.2 调研综合评价 | 第52-60页 |
3.2.1 现存问题 | 第52-58页 |
3.2.2 案例对比评价 | 第58-59页 |
3.2.3 问卷综合评价 | 第59-60页 |
3.3 自然风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外部形态设计问题产生的根源 | 第60-68页 |
3.3.1 自然形态缺失 | 第60-63页 |
3.3.2 人文形态缺失 | 第63-67页 |
3.3.3 经济利益的诱导 | 第67页 |
3.3.4 整体规划的忽略 | 第67页 |
3.3.5 地域文化解读肤浅 | 第67-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自然风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外部形态影响因素解析 | 第69-80页 |
4.1 自然因素 | 第69-73页 |
4.1.1 自然生态的差异 | 第69-70页 |
4.1.2 地形地貌的差异 | 第70-71页 |
4.1.3 气候特征的差异 | 第71-73页 |
4.2 文化因素 | 第73-75页 |
4.2.1 地域文化的表达 | 第73-75页 |
4.2.3 时代发展进程的表达 | 第75页 |
4.3 技术因素 | 第75-76页 |
4.4 行为因素 | 第76-77页 |
4.4.1 游览行为转变 | 第76页 |
4.4.2 功能需求转变 | 第76-77页 |
4.5 审美因素 | 第77-79页 |
4.5.1 自然倾向 | 第77-78页 |
4.5.2 文化倾向 | 第78-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自然风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外部形态设计原则 | 第80-101页 |
5.1 站房与自然的和谐化交融 | 第80-87页 |
5.1.1 站房形体呼应自然形态 | 第80-83页 |
5.1.2 站房表皮材料表现自然特性 | 第83-87页 |
5.2 站房营造技艺的自然性运用 | 第87-95页 |
5.2.1 低技构筑崇尚自然本源 | 第88-92页 |
5.2.3 高技美学彰显自然意境 | 第92-95页 |
5.3 站房地域文化的表达 | 第95-100页 |
5.3.1 传统文化的重塑 | 第96-97页 |
5.3.2 本土符号的仿效 | 第97-99页 |
5.3.3 文脉变异的再构 | 第99-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6章 自然风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外部形态设计策略 | 第101-130页 |
6.1 索道站房概念设计 | 第101-102页 |
6.1.1 具象构思 | 第101页 |
6.1.2 抽象构思 | 第101-102页 |
6.2 索道站房的修建位置的选择 | 第102-110页 |
6.2.1 山位选择 | 第102-107页 |
6.2.2 交通选择 | 第107-110页 |
6.2.3 隐蔽性选择 | 第110页 |
6.3 索道站房的体量尺度的控制 | 第110-113页 |
6.3.1 化整为零,分散布置 | 第112页 |
6.3.2 以山体轮廓为标准控制建筑高度 | 第112-113页 |
6.3.3 山体共同构筑 | 第113页 |
6.4 索道站房的接地形式对形体的生成 | 第113-117页 |
6.4.1 地下式 | 第114-115页 |
6.4.2 地表式 | 第115-116页 |
6.4.3 架空式 | 第116-117页 |
6.5 索道站房的功能空间对形体的生成 | 第117-124页 |
6.5.1 索道站房功能空间分析 | 第117-121页 |
6.5.2 索道站房功能配置 | 第121-124页 |
6.6 建筑材质、色彩与肌理的处理 | 第124-129页 |
6.6.1 建筑材质处理 | 第124-127页 |
6.6.2 建筑色彩处理 | 第127-128页 |
6.6.3 立面肌理的处理 | 第128-129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结论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5页 |
附录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