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缩略语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1-13页 |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2-13页 |
| 对象与方法 | 第13-18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 1.1.1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3页 |
| 1.1.2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 1.1.3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4页 |
| 1.2 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 1.2.1 治疗 | 第14页 |
| 1.2.2 指标观察 | 第14页 |
| 1.2.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4-15页 |
| 1.2.4 肺泡灌洗液采集流程 | 第15页 |
| 1.2.5 BLAF中IL-10、IL-6 的含量 | 第15-16页 |
| 1.2.6 尿L/M的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 1.2.7 统计学方法 | 第17-18页 |
| 结果 | 第18-23页 |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第18页 |
| 2.2 肠功能障碍恢复时间 | 第18-19页 |
| 2.3 肺功能观测 | 第19页 |
| 2.4 IAI致ALI患者BALF中IL-6、IL-10变化特点 | 第19-20页 |
| 2.5 肠屏障功能指标L/M比较 | 第20-21页 |
| 2.6 入组患完成情况 | 第21页 |
| 2.7 预后情况 | 第21-23页 |
| 讨论 | 第23-36页 |
| 3.1 重症腹腔感染的发病机制 | 第23-29页 |
| 3.1.1 定义研究 | 第23页 |
| 3.1.2 腹腔感染致急性肺损伤的物质基础 | 第23-25页 |
| 3.1.3 腹腔感染的常规治疗 | 第25-29页 |
| 3.1.4 腹腔感染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29页 |
| 3.2 “肠病及肺”的病理机制 | 第29-33页 |
| 3.2.1 肠源性内毒素 | 第29页 |
| 3.2.2 血液循环角度 | 第29-30页 |
| 3.2.3 淋巴循环角度 | 第30页 |
| 3.2.4 胸腹压力失衡 | 第30页 |
| 3.2.5 免疫学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 第30-33页 |
| 3.2.6 从微生态平衡角度 | 第33页 |
| 3.3 大承气汤的中医认识及现代研究 | 第33-34页 |
| 3.4 “肺与大肠相表里”与通里攻下法 | 第34页 |
| 3.5 大承气冲剂对肠屏障功能指标的影响及意义 | 第34页 |
| 3.6 细胞因子IL-6,IL-10的作用 | 第34-36页 |
| 结论 | 第36-38页 |
| 4.1 炎性介质IL-6、L-10对ALI/ARDS的影响 | 第36页 |
| 4.2 大承气汤对腹腔感染致肺损伤的治疗 | 第36页 |
| 4.3 大承气方剂的功效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1-42页 |
| 附录 | 第42-44页 |
| 综述 | 第44-57页 |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