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地城市公园游人容量量化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第12页 |
| 1.2.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1.4. 容量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 1.5.1 游人容量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1.5.2 满意度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1.5.3 山地城市公园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1.6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1.7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第2章 山地城市公园游人容量理论研究 | 第25-43页 |
| 2.1 山地城市公园的定义与内涵 | 第25-28页 |
| 2.1.1 城市公园 | 第25页 |
| 2.1.2 山地城市公园 | 第25页 |
| 2.1.3 山地城市公园自然环境特征 | 第25-28页 |
| 2.3 游人容量的定义与内涵 | 第28-29页 |
| 2.3.1 游人容量概念 | 第28页 |
| 2.3.2 游人容量的组成 | 第28页 |
| 2.3.3 游人容量的特征 | 第28-29页 |
| 2.4 山地城市公园游人容量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 2.4.1 山地城市公园的立地资源 | 第29页 |
| 2.4.2 游客的行为、心理特征 | 第29-30页 |
| 2.4.3 外部城市环境的品质 | 第30页 |
| 2.4.4 环境系统各要素间的协调程度 | 第30页 |
| 2.5 本文研究的基本原理 | 第30-32页 |
| 2.5.1 层级原理 | 第30页 |
| 2.5.2 木桶原理 | 第30-31页 |
| 2.5.3 边际效益原理 | 第31-32页 |
| 2.6 现有游人容量测算模型的分析评价 | 第32-41页 |
| 2.6.1 国家规范的规定 | 第32-34页 |
| 2.6.2 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34-39页 |
| 2.6.3 量化基础模型的确定 | 第39-41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3章 重庆山地城市公园游人容量实地调查研究 | 第43-57页 |
| 3.1 调查说明 | 第43-47页 |
| 3.1.1 调查时间 | 第43页 |
| 3.1.2 调查对象 | 第43-44页 |
| 3.1.3 调查研究方法 | 第44-47页 |
| 3.2 重庆市山地城市公园容量概况 | 第47-54页 |
| 3.2.1 生态容量方面 | 第47-48页 |
| 3.2.2 空间容量方面 | 第48-51页 |
| 3.2.3 设施容量方面 | 第51-53页 |
| 3.2.4 社会容量方面 | 第53-54页 |
| 3.2.5 存在的问题 | 第54页 |
| 3.3 游人容量调查指标的确定 | 第54-5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4章 地形对重庆市山地城市公园游人容量的影响 | 第57-83页 |
| 4.1 地形对生态容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 4.2 地形对空间(心理)容量的影响 | 第58-77页 |
| 4.2.1 地形对水体空间容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 4.2.2 地形对道路空间容量的影响 | 第59-67页 |
| 4.2.3 地形对场地空间容量的影响 | 第67-77页 |
| 4.3 地形对设施容量的影响 | 第77-79页 |
| 4.4 山地城市公园合理空间标准的确定 | 第79-81页 |
| 4.4.1 道路合理空间标准 | 第79页 |
| 4.4.2 场地合理空间标准 | 第79-8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第5章 重庆市山地城市公园游人容量量化模型的探讨 | 第83-97页 |
| 5.1 山地城市公园游人容量测算的原则 | 第83页 |
| 5.2 山地城市公园游人容量测算指标体系 | 第83页 |
| 5.3 山地城市公园游人容量的量化模型的构建 | 第83-89页 |
| 5.3.1 生态容量(ECC) | 第83-85页 |
| 5.3.2 空间(心理)容量(RCC) | 第85-88页 |
| 5.3.3 设施容量(FCC) | 第88页 |
| 5.3.4 社会容量(SCC) | 第88-89页 |
| 5.3.5 游人容量的综合测算(TCC) | 第89页 |
| 5.4 山地城市公园游人容量各分量权重的赋值 | 第89-94页 |
| 5.4.1 样本选择 | 第89页 |
| 5.4.2 权重的赋值方法——以北碚公园为例 | 第89-93页 |
| 5.4.3 权重的赋值 | 第93-94页 |
| 5.6 与《公园设计规范》的对比 | 第94-95页 |
| 5.6.1 测算结果的对比 | 第94-95页 |
| 5.6.2 优缺点的对比 | 第95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1页 |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98-99页 |
| 6.3 本文的局限 | 第99页 |
| 6.4 前景展望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 图表目录 | 第107-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11页 |
| 在学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