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 1.2 复合式MBR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复合式MBR工艺及生物填料 | 第10-12页 |
| 1.2.2 复合式MBR工艺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 1.2.3 复合式MBR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 1.3 复合式qMBR(Bf-quasi MBR)工艺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1.3.1 qMBR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7页 |
| 1.3.2 Bf-qMBR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 2.1 实验装置流程 | 第20-23页 |
| 2.1.1 Bf-qMBR工艺实验装置 | 第20-21页 |
| 2.1.2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 2.2.1 qMBR材质比选 | 第23页 |
| 2.2.2 生物膜填料特性研究 | 第23-24页 |
| 2.2.3 工艺优化效果验证实验 | 第24页 |
| 2.3 实验水质与检测方法 | 第24-29页 |
| 2.3.1 进水水质 | 第24页 |
| 2.3.2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2.3.3 其他分析方法 | 第25-29页 |
| 第3章 qMBR工艺运行效果及膜污染研究 | 第29-45页 |
| 3.1 qMBR膜组件选材 | 第29-30页 |
| 3.1.1 截污能力 | 第29页 |
| 3.1.2 过滤TMP | 第29-30页 |
| 3.2 工艺启动及运行效果 | 第30-36页 |
| 3.2.1 工艺启动 | 第30页 |
| 3.2.2 COD的去除效果 | 第30-32页 |
| 3.2.3 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32-33页 |
| 3.2.4 膜组件对有机物组分的截留效果 | 第33-36页 |
| 3.3 污泥性状变化 | 第36-37页 |
| 3.3.1 污泥浓度 | 第36-37页 |
| 3.3.2 污泥粒径变化 | 第37页 |
| 3.4 污泥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的联系 | 第37-44页 |
| 3.4.1 膜污染情况 | 第37-38页 |
| 3.4.2 污泥性质与膜污染的关系 | 第38-39页 |
| 3.4.3 混合液性质与膜污染关系 | 第39-4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Bf-qMBR工艺运行效果及膜污染研究 | 第45-75页 |
| 4.1 填料效果验证 | 第45-46页 |
| 4.1.1 填料吸附性能比较 | 第45-46页 |
| 4.1.2 填料去除效果研究 | 第46页 |
| 4.2 Bf-qMBR工艺运行效果及膜污染研究 | 第46-60页 |
| 4.2.1 工艺启动及运行效果 | 第47-52页 |
| 4.2.2 污泥性状变化 | 第52-53页 |
| 4.2.3 膜污染情况 | 第53-54页 |
| 4.2.4 污泥性质与膜污染的关系 | 第54-55页 |
| 4.2.5 混合液性质与膜污染的关系 | 第55-60页 |
| 4.3 Bf-qMBR优化工艺运行效果及膜污染研究 | 第60-73页 |
| 4.3.1 工艺运行效果 | 第61-66页 |
| 4.3.2 污泥性状变化 | 第66-67页 |
| 4.3.3 膜污染情况 | 第67-68页 |
| 4.3.4 污泥性质与膜污染的关系 | 第68-69页 |
| 4.3.5 混合液性质与膜污染的关系 | 第69-7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5章 各工艺系统中微生物的特征比较 | 第75-86页 |
| 5.1 PCR-DGGE实验分析各系统中微生物菌群特征 | 第75-80页 |
| 5.1.1 总细菌DNA的提取与PCR扩增 | 第75-76页 |
| 5.1.2 总细菌的DGGE凝胶电泳实验 | 第76-78页 |
| 5.1.3 总细菌的菌群结构分析 | 第78-80页 |
| 5.2 原后生动物镜检 | 第80-83页 |
| 5.3 膜组件及填料表面形貌电镜观察 | 第83-8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结论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