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中国禽肉消费的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禽肉品质的检测方法 | 第12-14页 |
·禽肉的常规检测方法及缺点 | 第12页 |
·肉类品质无损检测技术 | 第12-14页 |
·禽肉肉色的计算机视觉技术检测 | 第14-15页 |
·计算机视觉技术检测肉色的原理 | 第14页 |
·肉色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禽肉品质的激光诱导荧光技术检测 | 第15页 |
·禽肉品质的高光谱图像技术检测 | 第15页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15-17页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15-17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禽肉品质指标的物理测定及人工感官评定方法 | 第19-24页 |
·禽肉肉色指标的视觉感官分级 | 第19-21页 |
·禽肉肉色的概述 | 第19页 |
·禽肉肉色的感官分级方法 | 第19-20页 |
·禽肉肉色的等级评定 | 第20-21页 |
·禽肉嫩度指标的物理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禽肉嫩度的概述 | 第21页 |
·禽肉嫩度的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实验材料和预处理 | 第21页 |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禽肉嫩度的测定步骤 | 第21-22页 |
·禽肉弹性指标的物理测定 | 第22-24页 |
·禽肉弹性的概述 | 第22页 |
·禽肉弹性的测定方法 | 第22-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禽肉弹性的测定步骤 | 第23-24页 |
3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禽肉肉色检测研究 | 第24-41页 |
·引言 | 第24页 |
·可见光图像采集系统 | 第24-26页 |
·CCD摄像头 | 第24-25页 |
·图像采集卡 | 第25页 |
·光源 | 第25页 |
·计算机 | 第25-26页 |
·输送装置 | 第26页 |
·图像识别 | 第26-29页 |
·图像获取 | 第27页 |
·数字图像处理 | 第27页 |
·阈值分割方法原理 | 第27-28页 |
·图像分割结果 | 第28-29页 |
·图像特征提取 | 第29-30页 |
·图像特征提取简介 | 第29页 |
·颜色空间简介 | 第29-30页 |
·颜色空间转换 | 第30页 |
·禽肉肉色分类器的建立 | 第30-40页 |
·模糊K-近邻法的原理 | 第30-32页 |
·支持向量机的原理 | 第32-35页 |
·分类器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F-KNN分类器 | 第35-37页 |
·SVM分类器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基于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的禽肉物理指标的无损检测研究 | 第41-50页 |
·引言 | 第41页 |
·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在快速检测禽肉弹性和嫩度中的研究 | 第41-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光谱采集 | 第41-43页 |
·禽肉弹性和嫩度的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荧光光谱的预处理和特征波段的选取 | 第44-45页 |
·禽肉弹性和嫩度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 第45-49页 |
·模型主要评价指标 | 第45页 |
·异常样本剔除 | 第45-46页 |
·禽肉弹性模型的结果 | 第46-48页 |
·禽肉嫩度模型的结果 | 第48-49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基于荧光高光谱技术的禽肉嫩度指标的的无损检测研究 | 第50-55页 |
·高光谱成像原理 | 第50-51页 |
·荧光高光谱图像的采集 | 第51页 |
·实验材料及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荧光高光谱图像的预处理 | 第52-53页 |
·中值滤波 | 第52页 |
·高光谱图像的标定 | 第52-53页 |
·感兴趣区域的选取 | 第53页 |
·光谱范围的选择 | 第53页 |
·嫩度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本研究的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