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7-2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7-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主要概念和范畴界定 | 第19-23页 |
一、人民币国际化 | 第19-20页 |
二、区域货币合作 | 第20-22页 |
三、两岸四地范畴界定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一、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二、研究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26-2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27页 |
第五节 本文创新和不足 | 第27-29页 |
一、本文的创新 | 第27-28页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基础理论 | 第29-53页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29-38页 |
一、海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9-30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30-37页 |
三、文献的评述与启示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基础 | 第38-52页 |
一、最优货币区单一标准理论 | 第39-43页 |
二、最优货币区成本收益分析理论 | 第43-48页 |
三、最优货币区理论新进展 | 第48-52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统计分析 | 第53-75页 |
第一节 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现状分析 | 第53-58页 |
一、两岸四地经贸交流现状 | 第53-54页 |
二、信息交流机制和监督合作机制建立 | 第54-55页 |
三、跨境人民币业务 | 第55-57页 |
四、货币清算机制 | 第57-58页 |
五、货币互换 | 第58页 |
第二节 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统计分析 | 第58-70页 |
一、两岸四地的经济一体化分析 | 第59-67页 |
二、两岸四地的金融一体化分析 | 第67-69页 |
三、两岸四地的财政一体化分析 | 第69-70页 |
第三节 人民币国际化与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70-73页 |
一、人民币国际化对区域货币合作作用 | 第70-71页 |
二、两岸四地货币合作对人民币国际化作用 | 第71-72页 |
三、人民币国际化与两岸四地货币合作互动机理分析 | 第72-7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静态最优决策:基于经济冲击对称性视角 | 第75-84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75-79页 |
一、共同周期和共同趋势 | 第75-77页 |
二、宏观经济冲击识别--SVAR模型 | 第77-78页 |
三、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 第78-79页 |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9-83页 |
一、经济周期同步性检验 | 第79-81页 |
二、经济冲击对称性检验 | 第81-83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动态最优决策:基于内生性理论视角 | 第84-95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84-86页 |
一、经济冲击对称性时变系数的识别 | 第84-85页 |
二、冲击对称性序列的动态演变与贸易一体化关系:内生性理论检验 | 第85页 |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85-86页 |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86-93页 |
一、结构性冲击的对称性时变序列识别 | 第86-92页 |
二、冲击对称性动态趋势与产业内贸易关系研究 | 第92-93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区域货币合作的福利效应分析和模式选择 | 第95-112页 |
第一节 区域货币合作模式 | 第95-97页 |
一、单一货币联盟模式 | 第95-96页 |
二、多重货币联盟模式 | 第96页 |
三、主导货币区域化模式 | 第96-97页 |
第二节 区域货币合作模式的福利效应实证分析 | 第97-101页 |
一、基本模型 | 第97-99页 |
二、共同货币的选择 | 第99-100页 |
三、两岸四地货币合作模式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人民币成为两岸四地货币锚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经验证据 | 第101-111页 |
一、货币锚研究基础 | 第102-104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104-105页 |
三、实证分析 | 第105-11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12-120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112-115页 |
二、对策建议 | 第115-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