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领导论文

网络时代党的执政理念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14页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一) 选题背景第10页
  (二) 选题意义第10-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13页
  (一) 对执政理念含义的研究第11-12页
  (二) 对执政理念时代内涵的研究第12-13页
 三、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第13页
 四、文章难点与创新点第13-14页
  (一) 难点第13页
  (二) 创新点第13-14页
第一章 网络时代综述第14-19页
 一、网络时代的含义第14-15页
  (一) 网络时代的到来第14页
  (二) 网络时代的含义第14-15页
 二、网络时代的特征第15-16页
  (一) 自主性第15页
  (二) 开放性第15页
  (三) 交互性第15-16页
  (四) 虚拟性第16页
  (五) 异质性第16页
 三、网络时代的影响第16-19页
  (一) 网络社会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第16-17页
  (二) 网络民主政治方兴未艾第17页
  (三) 网络文化成为新的文化形态第17-18页
  (四) 网络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第18-19页
第二章 政党理念与执政理念第19-23页
 一、政党与政党理念第19-20页
  (一) 政党的含义及特征第19页
  (二) 政党理念第19-20页
 二、政治理念与执政理念第20-23页
  (一) 政治理念的含义及特质第20-21页
  (二) 执政理念的提出、含义及特征第21-23页
第三章 网络时代对党的执政理念的影响第23-28页
 一、网络时代党的执政理念面临的机遇第23-25页
  (一) 网络使民主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第23页
  (二) 网络为执政科学性提供了技术支撑第23-24页
  (三) 网络使执政实践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和法制化第24-25页
  (四) 网络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之一第25页
 二、网络时代党的执政理念面临的挑战第25-28页
  (一) 网络时代对党的执政方式的挑战第25-27页
  (二) 网络时代的执政风险第27-28页
第四章 强化执政理念来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第28-40页
 一、大力推行网络问政强化民主执政理念第28-31页
  (一) 实行网络问政制度化,真正保障民众的话语权第28-29页
  (二) 倾听民意、整合民意、群策群计聚民智,问政于民第29-30页
  (三) 实行网络问政常态化,提高民主执政效能第30-31页
 二、利用网络资源,转变工作方法,强化科学执政理念第31-32页
  (一) 以网络为平台,实现执政的合规律性第31-32页
  (二) 以网络为平台,实现执政的合目的性第32页
 三、实施网络监督,强化依法执政理念第32-34页
  (一) 让网络成为反腐的“利器”第33页
  (二) 让网络成为利益的“调节器”第33-34页
  (三) 让网络成为善政的“推动器”第34页
 四、实行执政实践的信息化,强化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第34-37页
  (一) 利用网络资源凝聚民心,增强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第35页
  (二) 利用网络资源发展经济,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第35-36页
  (三) 利用网络资源整合政治力量,强化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第36-37页
  (四) 利用网络资源发展先进文化,奠定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第37页
 五、构建网络协调、工作、合作机制,强化执政风险理念第37-40页
  (一) 以网络为沟通平台,协调党民关系,规避风险第38页
  (二) 以网络为工作平台,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化解风险第38-39页
  (三) 以网络为合作平台,打造公民社会,降低风险第39-40页
第五章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43-44页
后记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理论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入党价值取向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