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

不同监测技术和计算方法对降雨动能指标精确度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监测降雨仪器的发展第12-13页
        1.2.2 降雨动能计算公式的研究第13-15页
        1.2.3 降雨侵蚀力指标的确定与计算第15-17页
        1.2.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7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1 研究目标第17-18页
        1.3.2 主要内容第18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利用不同设备监测降雨指标的过程第20-24页
    2.1 仪器安装地点概况第20页
    2.2 监测仪器简介第20-24页
        2.2.1 自动气象站第20-21页
        2.2.2 自动雨量计第21-22页
        2.2.3 2DVD视频雨滴谱系统第22-24页
第三章 3种仪器监测降雨量的精确度比较第24-33页
    3.1 自动气象站监测降雨量情况第24-25页
        3.1.1 前期准备工作第24页
        3.1.2 降雨数据统计分析第24-25页
    3.2 自动雨量计监测降雨量情况第25-27页
        3.2.1 前期准备工作第25页
        3.2.2 降雨数据统计分析第25-27页
    3.3 2DVD监测降雨量情况第27-30页
        3.3.1 前期准备工作第27页
        3.3.2 降雨数据统计分析第27-30页
    3.4 3种仪器监测结果精确度比较第30-32页
    3.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3种仪器监测结果对降雨动能的影响第33-49页
    4.1 自动气象站条件下降雨动能的计算第33-35页
    4.2 自动雨量计条件下降雨动能的计算第35-37页
        4.2.1 降雨动能的计算第35-36页
        4.2.2 降雨动能与降雨量的关系第36-37页
    4.3 2DVD条件下降雨动能的计算第37-41页
        4.3.1 降雨动能计算的两种方法第37页
        4.3.2 降雨动能计算结果比较第37-41页
        4.3.3 降雨动能与降雨量的关系第41页
    4.4 3种仪器降雨动能结果比较第41-48页
        4.4.1 自动气象站与自动雨量计第41-44页
        4.4.2 2DVD与自动雨量计第44-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降雨侵蚀力的估算及不同经验公式的比较第49-72页
    5.1 国内常用降雨侵蚀力经验公式第49页
    5.2 自动气象站对应的降雨侵蚀力计算情况第49-51页
    5.3 自动雨量计对应的降雨侵蚀力计算情况第51-56页
        5.3.1 降雨侵蚀力的计算第51-52页
        5.3.2 各经验公式计算的降雨侵蚀力值与E_rI_(30)的比较第52-56页
    5.4 2DVD对应的降雨侵蚀力计算情况第56-67页
        5.4.1 降雨侵蚀力的计算第56-58页
        5.4.2 各经验公式计算的降雨侵蚀力值与E_rI_(30)的比较第58-67页
    5.5 3种仪器降雨侵蚀力结果比较第67-71页
        5.5.1 自动气象站与自动雨量计的比较第67-68页
        5.5.2 2DVD与自动雨量计的比较第68-71页
    5.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结论第72-73页
    6.2 问题与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附录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精幼苗形成的生物学研究
下一篇:不同贮藏条件对黄精药材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