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论文--油气储运机械设备论文--油气管道论文

基于证据理论的管道损伤识别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2 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5页
        1.2.1 基于频率变化的损伤识别技术第11页
        1.2.2 基于振型变化的损伤识别技术第11-12页
        1.2.3 基于曲率模态的损伤识别技术第12页
        1.2.4 基于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技术第12-13页
        1.2.5 基于柔度的损伤识别技术第13页
        1.2.6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损伤识别技术第13页
        1.2.7 基于残余力向量的损伤识别技术第13-14页
        1.2.8 基于现代智能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第14-15页
    1.3 本文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2章 振动模态分析理论第16-21页
    2.1 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第16-18页
        2.1.1 自由振动第16-17页
        2.1.2 频响函数第17-18页
    2.2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第18-20页
        2.2.1 无阻尼自由振动系统第18-19页
        2.2.2 物理坐标与模态坐标的转换第19-20页
    2.3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3章 噪声对管道损伤识别的影响研究第21-30页
    3.1 结构损伤识别指标第21-24页
        3.1.1 曲率模态差指标第21页
        3.1.2 模态柔度改变率指标第21-22页
        3.1.3 柔度差曲率矩阵指标第22页
        3.1.4 柔度曲率差指标第22页
        3.1.5 模态应变能变化率指标第22-23页
        3.1.6 广义残余力向量差指标第23-24页
    3.2 Z-value模态指标标准化处理第24页
    3.3 噪声强度对管道损伤识别效果影响的比较研究第24-28页
        3.3.1 噪声干扰对管道损伤识别的影响特征第25-26页
        3.3.2 损伤识别指标的噪声鲁棒性比较第26-28页
    3.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4章 基于证据理论的管道损伤位置识别研究第30-43页
    4.1 信息融合第30-32页
        4.1.1 信息融合概念第30页
        4.1.2 信息融合层次第30页
        4.1.3 信息融合形式第30-31页
        4.1.4 信息融合技术方法第31-32页
    4.2 证据理论第32-34页
    4.3 结构损伤识别评价指标第34页
    4.4 基于证据理论的管道损伤位置识别第34-42页
        4.4.1 无噪声影响下管道损伤位置识别第36-37页
        4.4.2 噪声强度对管道损伤位置识别的影响第37-40页
        4.4.3 噪声影响下管道的多损伤位置识别第40-42页
    4.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5章 基于单纯形遗传算法的管道损伤程度识别研究第43-53页
    5.1 遗传算法概述第43-45页
        5.1.1 遗传算法构成要素第43-44页
        5.1.2 控制参数的选择第44-45页
        5.1.3 遗传算法不足第45页
    5.2 单纯形搜索算法概述第45-46页
    5.3 单纯形遗传算法第46-48页
        5.3.1 目标函数的建立第47-48页
    5.4 基于单纯形遗传算法的管道损伤程度识别第48-51页
    5.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6章 基于改进的证据理论的管道损伤识别试验研究第53-67页
    6.1 改进的D-S证据理论第53-54页
        6.1.1 传统证据理论的局限性第53页
        6.1.2 改进的D-S证据组合方法第53-54页
    6.2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案选择第54-56页
        6.2.1 支撑方式的选择第55页
        6.2.2 激励信号及激励方式的选择第55-56页
    6.3 实验设备第56-58页
        6.3.1 测振仪器第57页
        6.3.2 激振仪器第57-58页
        6.3.3 数据采集与分析设备第58页
    6.4 实验对象第58-59页
    6.5 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第59-61页
        6.5.1 数据采集第59-60页
        6.5.2 数据处理第60-61页
    6.6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1-66页
    6.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7.1 全文总结第67页
    7.2 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激光内通道热效应研究
下一篇:一种全动型变焦距物镜光学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