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案及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2 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相关概念和意义解析 | 第19-27页 |
2.1 社会转型 | 第19-21页 |
2.1.1 社会转型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中国社会转型及其特征 | 第20-21页 |
2.2 道德选择能力 | 第21-23页 |
2.2.1 选择与道德选择 | 第21-22页 |
2.2.2 道德选择能力与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 | 第22-23页 |
2.3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特征、结构与类型 | 第23-27页 |
2.3.1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特征 | 第23-24页 |
2.3.2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结构 | 第24-25页 |
2.3.3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类型 | 第25-27页 |
3 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及其价值 | 第27-34页 |
3.1 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27-31页 |
3.1.1 系统论 | 第27-28页 |
3.1.2 马克思主义的意志自由观 | 第28-29页 |
3.1.3 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观 | 第29-30页 |
3.1.4 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类管理 | 第30-31页 |
3.2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在社会转型期中的价值分析 | 第31-34页 |
3.2.1 对大学生的价值分析 | 第31-32页 |
3.2.2 对高校德育的价值分析 | 第32-33页 |
3.2.3 对多元化社会的价值分析 | 第33-34页 |
4 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现状及其分析 | 第34-45页 |
4.1 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现状 | 第34-35页 |
4.2 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4.2.1 道德认知模糊 | 第35-36页 |
4.2.2 道德标准混乱 | 第36-37页 |
4.2.3 道德情感淡漠 | 第37页 |
4.2.4 道德意志薄弱 | 第37-38页 |
4.2.5 道德践行不力 | 第38页 |
4.3 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8-45页 |
4.3.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 第39-40页 |
4.3.2 学校方面的消极影响 | 第40-41页 |
4.3.3 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41-42页 |
4.3.4 社会环境因素的消极影响 | 第42-45页 |
5 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实践对策 | 第45-54页 |
5.1 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具体原则 | 第45-46页 |
5.1.1 实效性原则 | 第45页 |
5.1.2 重点性原则 | 第45-46页 |
5.1.3 针对性原则 | 第46页 |
5.1.4 渗透性原则 | 第46页 |
5.2 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关键目标 | 第46-48页 |
5.2.1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 第46-47页 |
5.2.2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 第47-48页 |
5.3 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路径 | 第48-54页 |
5.3.1 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主导地位 | 第49-51页 |
5.3.2 注重社会环境的强化导向 | 第51-52页 |
5.3.3 兼顾家庭教育的影响作用 | 第52-54页 |
6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