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成因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8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危岩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危岩稳定性定量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危岩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区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33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2.2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2.3 地质构造 | 第19-21页 |
2.4 岩体结构 | 第21-22页 |
2.5 水文地质 | 第22-23页 |
2.6 风化及卸荷 | 第23-30页 |
2.7 岩石(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30-33页 |
第3章 危岩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 | 第33-55页 |
3.1 研究区危岩发育特征 | 第33-40页 |
3.1.1 危岩发育总体特征 | 第33-38页 |
3.1.2 典型危岩发育基本特征 | 第38-40页 |
3.2 危岩成因机制分析 | 第40-42页 |
3.2.1 危岩形成内在因素 | 第40页 |
3.2.2 危岩形成外在因素 | 第40-41页 |
3.2.3 危岩成因机制 | 第41-42页 |
3.3 基于离散元udec的危岩变形破坏机理模拟 | 第42-53页 |
3.3.1 离散元软件udec简介 | 第42页 |
3.3.2 倾倒式危岩破坏机理 | 第42-47页 |
3.3.3 滑动式危岩破坏机理 | 第47-51页 |
3.3.4 坠落式危岩破坏机理 | 第51-53页 |
3.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坝址区危岩稳定性评价 | 第55-76页 |
4.1 坝址区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 | 第55-60页 |
4.1.1 危岩稳定性控制因素 | 第55页 |
4.1.2 危岩稳定性定性分级标准 | 第55-57页 |
4.1.3 各类型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 | 第57-60页 |
4.2 基于断裂力学的典型危岩稳定性定量评价 | 第60-70页 |
4.2.1 断裂力学危岩稳定性计算基本理论 | 第60页 |
4.2.2 拉剪倾倒型危岩稳定性计算 | 第60-64页 |
4.2.3 压剪滑动型危岩稳定性计算 | 第64-68页 |
4.2.4 拉裂坠落型危岩稳定性计算 | 第68-70页 |
4.3 坝址区危岩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70-74页 |
4.4 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防治研究 | 第76-88页 |
5.1 水电高陡边坡危岩防治研究 | 第76-79页 |
5.1.1 既有危岩防治案例 | 第76-78页 |
5.1.2 水电高边坡危岩防治影响因素 | 第78-79页 |
5.1.3 水电高边坡危岩防治原则 | 第79页 |
5.2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防治 | 第79-87页 |
5.2.1 危岩防治策略 | 第79-80页 |
5.2.2 落石运动特征研究 | 第80-84页 |
5.2.3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防治方案 | 第84-87页 |
5.3 小结 | 第87-8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