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实践背景 | 第1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5页 |
1.5 论文组织架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7-28页 |
2.1 服务理论 | 第17页 |
2.2 期望 | 第17-19页 |
2.3 服务质量 | 第19-21页 |
2.3.1 服务质量维度 | 第19-21页 |
2.3.2 服务质量评价 | 第21页 |
2.4 共享经济 | 第21-25页 |
2.4.1 协作消费 | 第22页 |
2.4.2 消费者参与 | 第22-25页 |
2.5 偏好和效用 | 第25页 |
2.6 不确定性和后悔理论 | 第25页 |
2.7 前景理论 | 第25-2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模型框架和研究假设 | 第28-37页 |
3.1 模型框架 | 第28-30页 |
3.2 研究变量的定义与衡量 | 第30-34页 |
3.2.1 期望的定义与测量 | 第30-32页 |
3.2.2 消费者参与的定义和测量 | 第32-34页 |
3.2.3“预计的后悔/欣喜”的测量 | 第34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实验场景设计 | 第37-47页 |
4.1 实验场景设计 | 第37-38页 |
4.1.1 实验过程 | 第37页 |
4.1.2 实验操控 | 第37-38页 |
4.1.3 测量顺序 | 第38页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4.3 问卷设计 | 第39-42页 |
4.3.1 问卷内容 | 第39页 |
4.3.2 问卷改进 | 第39-42页 |
4.3.3 信度效度检定 | 第42页 |
4.4 数据收集 | 第42-43页 |
4.5 操控检查 | 第43-46页 |
4.5.1 WE小于AS的场景 | 第43-44页 |
4.5.2 WE大于SE的场景 | 第44-45页 |
4.5.3 WE在容忍区间内的场景 | 第45-46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47-75页 |
5.1 样本特征分析 | 第47-53页 |
5.1.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第47-48页 |
5.1.2 样本行为特征描述 | 第48-50页 |
5.1.3 样本特征与期望的关系 | 第50-53页 |
5.2 服务期望和消费参与的关系分析 | 第53-70页 |
5.2.1 场景一:WE落在容忍区间之下时与消费参与的关系 | 第53-59页 |
5.2.2 场景二:WE落在容忍区间之上时与消费参与的关系 | 第59-65页 |
5.2.3 场景三:WE在容忍区间内时与消费参与的关系 | 第65-69页 |
5.2.4 场景一和场景二消费者参与程度比较分析 | 第69-70页 |
5.3 研究成果小结 | 第70-74页 |
5.3.1 消费者特征和期望的关系 | 第70-71页 |
5.3.2 场景一(WE低于适当期望)小结 | 第71-72页 |
5.3.3 场景二(WE高于理想期望时)小结 | 第72-73页 |
5.3.4 场景三(WE处于容忍区间内时)小结 | 第73页 |
5.3.5 场景一和场景二的对比:消费者损失厌恶的验证 | 第73-74页 |
5.4 管理启示 | 第74-7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研究总结 | 第75页 |
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附录1 | 第85-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件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