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7页 |
1.1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4-17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1.2.3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 | 第16-17页 |
1.2.4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 | 第17页 |
1.3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35页 |
1.3.1 正极材料 | 第17-22页 |
1.3.1.1 钴酸锂正极材料LiCoO_2 | 第18页 |
1.3.1.2 尖晶石型锰酸锂正极材料LiMn_2O_4 | 第18-19页 |
1.3.1.3 三元正极材料Li[Ni,Co,Mn]O_2 | 第19-20页 |
1.3.1.4 橄榄石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LiFePO_4 | 第20-21页 |
1.3.1.5 硫正极材料 | 第21-22页 |
1.3.2 负极材料 | 第22-35页 |
1.3.2.1 碳(石墨)负极材料 | 第23-24页 |
1.3.2.2 石墨烯负极材料 | 第24-25页 |
1.3.2.3 硅、锡基负极材料 | 第25-26页 |
1.3.2.4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 第26-29页 |
1.3.2.5 过渡金属磷化物负极材料 | 第29-34页 |
1.3.2.6 其他负极材料 | 第34-35页 |
1.4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37-41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37-3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2.2 材料表征 | 第38-40页 |
2.2.1 物相分析 | 第38页 |
2.2.2 微观形貌分析 | 第38-39页 |
2.2.3 微观结构分析 | 第39页 |
2.2.4 元素分析 | 第39页 |
2.2.5 表面分析 | 第39页 |
2.2.6 热重/差热分析 | 第39页 |
2.2.7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 | 第39页 |
2.2.8 有机官能团分析 | 第39-40页 |
2.3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0-41页 |
2.3.1 电极片的制备及电池的组装 | 第40页 |
2.3.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40页 |
2.3.3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40页 |
2.3.4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EIS)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溶剂热法制备不同结构Ni_2P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41-65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原位碳包覆的核壳结构Ni_2P@C | 第41-51页 |
3.2.1 核壳结构Ni_2P@C的制备 | 第41-42页 |
3.2.2 核壳结构Ni_2P@C的结构表征 | 第42-43页 |
3.2.3 核壳结构Ni_2P@C的电化学性能 | 第43-51页 |
3.3 原位碳包覆的分级结构Ni2P@C | 第51-57页 |
3.3.1 分级结构Ni_2P@C的制备 | 第51-52页 |
3.3.2 分级结构Ni_2P@C的结构表征 | 第52-54页 |
3.3.3 分级结构Ni_2P@C的电化学性能 | 第54-57页 |
3.4 一维Ni_2P纳米线结构 | 第57-63页 |
3.4.1 一维Ni_2P纳米线的制备 | 第57-58页 |
3.4.2 一维Ni_2P纳米线的结构表征 | 第58页 |
3.4.3 一维Ni_2P纳米线的电化学性能 | 第58-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金属模板制备不同结构Ni_2P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65-93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以Ni纳米线为模板制备Ni_2P@C纳米管 | 第65-72页 |
4.2.1 Ni纳米线的制备 | 第65-66页 |
4.2.2 Ni_2P@C纳米管的制备 | 第66页 |
4.2.3 Ni纳米线、Ni_2P@C纳米管的结构表征 | 第66-69页 |
4.2.4 Ni_2P@C纳米管的电化学性能 | 第69-72页 |
4.3 以Ni纳米片为模板制备多孔Ni_2P纳米片 | 第72-81页 |
4.3.1 Ni纳米片的制备 | 第72页 |
4.3.2 多孔Ni_2P纳米片的制备 | 第72-73页 |
4.3.3 Ni纳米片及多孔Ni_2P纳米片的结构表征 | 第73-78页 |
4.3.4 多孔Ni_2P纳米片的电化学性能 | 第78-81页 |
4.4 以Ni薄膜为模板制备Ni_2P薄膜 | 第81-90页 |
4.4.1 Ni薄膜的制备 | 第81页 |
4.4.2 多孔Ni_2P薄膜的制备 | 第81-82页 |
4.4.3 Ni薄膜、多孔Ni_2P薄膜的结构表征 | 第82-87页 |
4.4.4 多孔Ni_2P薄膜的电化学性能 | 第87-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第五章 单相富磷结构Ni_5P_4/C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93-109页 |
5.1 引言 | 第93页 |
5.2 单相Ni_5P4/C复合物的可控制备 | 第93-98页 |
5.3 单相Ni_5PdC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98-100页 |
5.4 单相Ni_5P4/C复合材料的生长机理 | 第100-101页 |
5.5 单相Ni_5P4/C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 | 第101-10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石墨烯材料对Ni_2P电化学性能的改善 | 第109-129页 |
6.1 引言 | 第109页 |
6.2 Ni_2P@graphene的片层复合材料 | 第109-119页 |
6.2.1 Ni_2P@graphene片层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109-110页 |
6.2.2 Ni_2P@graphene片层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110-112页 |
6.2.3 Ni_2P@graphene片层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112-119页 |
6.3 Ni_2P/graphene的3D多孔复合材料 | 第119-127页 |
6.3.1 Ni_2P/graphene 3D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119-120页 |
6.3.2 Ni_2P/graphene 3D多孔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120-125页 |
6.3.3 Ni_2P/graphene 3D多孔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125-12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原位透射电镜下观察Ni_2P的电化学行为 | 第129-139页 |
7.1 引言 | 第129-130页 |
7.2 原位透射电镜装置及实验方法 | 第130-131页 |
7.3 非晶碳包覆对Li_3P枝晶生长的影响 | 第131-13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3页 |
8.1 结论 | 第139-141页 |
8.2 论文创新点 | 第141页 |
8.3 展望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个人简历 | 第161-16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 第163-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