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2.1 储层裂缝特征 | 第8-11页 |
1.2.2 裂缝导流能力研究 | 第11-12页 |
1.2.3 裂缝面粗糙度研究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储层裂缝特征分析 | 第15-28页 |
2.1 体积压裂缝网特征 | 第15页 |
2.2 研究区天然裂缝特征 | 第15-18页 |
2.3 剪切裂缝特征 | 第18-21页 |
2.3.1 剪切裂缝形成机理 | 第18-19页 |
2.3.2 天然裂缝剪切破坏 | 第19-21页 |
2.4 裂缝滑移分析 | 第21-24页 |
2.4.1 剪切滑移准则 | 第21-22页 |
2.4.2 裂缝面滑移分析 | 第22-24页 |
2.5 裂缝面粗糙特征 | 第24-27页 |
2.5.1 裂缝粗糙面表征方法 | 第24-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致密储层人工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研究 | 第28-44页 |
3.1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28-29页 |
3.1.1 实验原理 | 第28-29页 |
3.1.2 实验设备和条件 | 第29页 |
3.2 裂缝短期导流能力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29-34页 |
3.2.1 支撑裂缝形态对导流能力影响 | 第29-32页 |
3.2.2 不铺砂裂缝形态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支撑剂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裂缝长期导流能力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34-42页 |
3.3.1 变闭合压力下裂缝长期导流与时间关系 | 第35-38页 |
3.3.2 恒定闭合压力下裂缝导流能力与时间关系 | 第38-41页 |
3.3.3 支撑剂嵌入和破碎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长期导流和短期导流实验结果对比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人工裂缝岩心导流能力实验研究 | 第44-61页 |
4.1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44-45页 |
4.1.1 人工劈裂岩心导流能力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4.2 闭合人工裂缝导流能力 | 第45-47页 |
4.3 闭合压力对人工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 第47-49页 |
4.4 支撑剂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 第49-53页 |
4.4.1 不同铺砂浓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4.4.2 支撑剂不同铺置方式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3 不同类型支撑剂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 人工裂缝错位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 第53-58页 |
4.5.1 裂缝错位后导流能力变化特征 | 第54-56页 |
4.5.2 裂缝错位程度对导流的影响 | 第56-58页 |
4.6 压裂液及水相存在的影响 | 第58-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研究区无因次导流能力及产能分析 | 第61-70页 |
5.1 裂缝无因次导流能力 | 第61页 |
5.2 研究区无因次导流能力 | 第61-62页 |
5.2.1 研究区无因次导流能力范围 | 第61-62页 |
5.2.2 无因次导流能力影响因素 | 第62页 |
5.3 研究区储层无因次导流能力产能分析 | 第62-66页 |
5.3.1 Mcguire-Sikora型增产图版曲线 | 第62-66页 |
5.4 无因次支撑剂数法 | 第66-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