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微生物传感细胞构建及环境介质遗传毒性表征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5页
        1.2.1 遗传毒性的检测方法第12-18页
        1.2.2 遗传毒性微生物传感细胞的构建第18-23页
        1.2.3 微生物传感细胞的保存于固定化第23-25页
    1.3 问题识别第25-26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6-29页
        1.4.1 研究内容第26-27页
        1.4.2 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2章 基于recA异源表达的传感细胞构建与检测条件优化第29-5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2.1.1 培养基的制备及样品的准备第29-30页
        2.1.2 菌株的培养及试剂第30页
        2.1.3 遗传毒性传感细胞的毒性检测第30-31页
    2.2 基于大肠杆菌的遗传毒性传感细胞的构建第31-34页
        2.2.1 启动基因recA的选择第31-32页
        2.2.2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2-33页
        2.2.3 阳性克隆的筛选第33-34页
    2.3 传感细胞遗传毒性检测条件的优化第34-43页
        2.3.1 预培养时间对DH5α_V_recA_lux毒性检测的影响第34-37页
        2.3.2 初始细胞浓度对DH5α_V_recA_lux毒性检测的影响第37-38页
        2.3.3 细胞与污染物溶液体积比对DH5α_V_recA_lux毒性检测的影响第38-39页
        2.3.4 碳源对DH5α_V_recA_lux毒性检测的影响第39-40页
        2.3.5 温度对DH5α_V_recA_lux毒性检测的影响第40-41页
        2.3.6 pH对DH5α_V_recA_lux毒性检测的影响第41页
        2.3.7 盐度对DH5α_V_recA_lux毒性检测的影响第41-42页
        2.3.8 DH5α_V_recA_lux对丝裂霉素C的毒性表征第42-43页
    2.4 DH5α_V_recA_lux对不同环境介质的遗传毒性表征研究第43-45页
        2.4.1 DH5α_V_recA_lux对海水、土壤样品的遗传毒性表征第43-45页
        2.4.2 DH5α_V_recA_lux与化学分析方法的比较第45页
    2.5 微生物传感细胞对环境介质常见污染物毒性检测阈值分析第45-49页
    2.6 recA基因的启动子序列比较第49-50页
    2.7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3章 传感细胞工作机理及DNA损伤响应过程解析第52-6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3.1.1 mRNA表达量的测定及ssDNA浓度的测定第52-54页
        3.1.2 单链DNA(ssDNA)的浓度测定第54页
    3.2 ADP1在DNA损伤响应过程中ssDNA浓度的变化第54-55页
    3.3 ADP1在DNA损伤响应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第55-56页
    3.4 ADP1的DNA损伤响应工作机理与过程解析第56-65页
        3.4.1 ADP1的DNA损伤响应概念模型第56-58页
        3.4.2 DNA损伤响应概念模型的率定及参数系列第58-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4章 ADP1遗传毒性表征的碳源影响及机理分析第67-8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7-70页
        4.1.1 试剂制备第67页
        4.1.2 传感细胞的前处理与发光检测第67-68页
        4.1.3 recA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差异分析第68-69页
        4.1.4 ADP1_recA在不同碳源中的蛋白表达差异分析第69-70页
    4.2 碳源对ADP1_recA遗传毒性表征的影响第70-74页
        4.2.1 碳源对标准遗传毒性物质毒性表征的影响第70-72页
        4.2.2 碳源对环境样品毒性表征的影响第72-74页
    4.3 碳源对recA基因表达的影响第74-76页
    4.4 碳源对ADP1_recA蛋白表达的影响第76-79页
    4.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5章 污染水体遗传毒性的微生物传感表征第80-9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0-82页
        5.1.1 传感细胞的前处理第80页
        5.1.2 水体样品的采集和保存第80-81页
        5.1.3 理化分析方法第81-82页
    5.2 水体样品污染物成分分析第82-85页
        5.2.1 地下水样品污染物成分分析第82-84页
        5.2.2 海水样品污染物成分分析第84-85页
    5.3 微生物传感细胞对污染水体的遗传毒性表征第85-90页
        5.3.1 传感细胞对石化污染地下水样品的毒性表征第86-88页
        5.3.2 传感细胞对胶州湾原油污染海水样品的毒性表征第88-90页
    5.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6章 污染土壤遗传毒性的微生物传感表征第92-104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92-94页
        6.1.1 传感细胞的前处理第92页
        6.1.2 污染土壤样品的预处理第92-93页
        6.1.3 污染土壤遗传毒性的检测方法第93-94页
    6.2 传感细胞对Cr(Ⅵ)污染土壤毒性表征方法的建立第94-99页
        6.2.1 土水比对传感细胞发光检测的影响第94-95页
        6.2.2 传感细胞初始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第95-96页
        6.2.3 超声预处理对遗传毒性检测的影响第96-97页
        6.2.4 Cr(Ⅵ)污染土壤遗传毒性-发光响应强度标准曲线第97-99页
    6.3 Cr(Ⅵ)污染土壤遗传毒性的传感表征及评价第99-102页
        6.3.1 Cr(Ⅵ)污染土壤遗传毒性表征第99页
        6.3.2 不同传感细胞前处理方法对Cr(Ⅵ)污染土壤毒性表征的对比第99-102页
        6.3.3 微生物传感方法与化学方法的比较第102页
    6.4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7章 微生物传感细胞的修饰与毒性表征效果分析第104-112页
    7.1 磁性传感细胞的构建与土壤遗传毒性表征第104-107页
        7.1.1 磁性传感细胞的构建第104页
        7.1.2 培养时间对磁性传感细胞毒性检测的影响第104-106页
        7.1.3 磁性传感细胞对污染土壤遗传毒性的表征第106-107页
    7.2 传感细胞的固定化与应用研究第107-111页
        7.2.1 传感细胞的固定化方法第107-108页
        7.2.2 固定化处理对传感细胞的发光强度的影响分析第108页
        7.2.3 固定化处理对传感细胞灵敏度的影响分析第108-109页
        7.2.4 固定化处理对传感细胞诱导倍数的影响分析第109-110页
        7.2.5 遗传毒性原位检测应用研究第110-111页
    7.3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8章 结论与建议第112-114页
    8.1 结论第112-113页
    8.2 建议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工程施工阶段的BIM异构数据集成管理方法研究
下一篇:易修复偏心支撑框架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