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仁汤证治规律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理论研究 | 第11-15页 |
1 方源及相关条文 | 第11页 |
2 方义分析 | 第11页 |
3 组成药物解析 | 第11-13页 |
3.1 酸枣仁 | 第11-12页 |
3.2 茯苓 | 第12页 |
3.3 知母 | 第12页 |
3.4 川芎 | 第12-13页 |
3.5 甘草 | 第13页 |
4 历代医家论述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 资料来源 | 第15页 |
2 纳入标准 | 第15-16页 |
3 资料规范 | 第16页 |
4 资料处理 | 第16-18页 |
结果 | 第18-42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8-21页 |
2 疾病谱 | 第21-26页 |
3 症状分析 | 第26-29页 |
4 舌象 | 第29-33页 |
5 脉象 | 第33-35页 |
6 原方药物统计分析 | 第35-40页 |
7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46页 |
1 讨论 | 第42-44页 |
1.1 酸枣仁汤证的一般性条件 | 第42页 |
1.2 酸枣仁汤证的疾病谱 | 第42-43页 |
1.3 酸枣仁汤证的指征 | 第43页 |
1.4 酸枣仁汤证原方药物统计结果 | 第43-44页 |
1.5 酸枣仁汤加味药物统计结果 | 第44页 |
2 小结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附录1 文献综述 酸枣仁汤临床应用近况 | 第49-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2 在校期间论文论著和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