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报刊社薪酬制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1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8-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的内容和创新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主要创新 | 第11-12页 |
| ·研究的限定、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的限定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薪酬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 ·薪酬的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 ·薪酬及其构成 | 第13页 |
| ·薪酬的功能 | 第13-14页 |
| ·公平性和相对剥夺理论 | 第14页 |
| ·企业战略导向薪酬理论 | 第14页 |
| ·激励的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 ·需求层次理论 | 第14-15页 |
| ·双因素理论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G报刊社薪酬现状分析及问题归纳 | 第16-29页 |
| ·G报刊社简介 | 第16-18页 |
| ·G报刊社背景介绍 | 第16页 |
| ·G报刊社组织结构及人力资源状况 | 第16-18页 |
| ·G报刊社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18-21页 |
| ·人员流动频繁 | 第18-20页 |
|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思想观念仍需转变 | 第20-21页 |
| ·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21页 |
| ·G报刊社薪酬的结构与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21-27页 |
| ·G报刊社的薪酬结构 | 第21-23页 |
| ·薪酬满意度调查及其分析 | 第23-27页 |
| ·对薪酬满意度调查得出的结论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国内外薪酬制度借鉴及启示 | 第29-34页 |
| ·美国和日本企业薪酬制度 | 第29-30页 |
| ·美国的薪酬制度 | 第29-30页 |
| ·日本企业薪酬制度 | 第30页 |
| ·世界知名企业薪酬制度 | 第30-32页 |
| ·沃尔玛的薪酬制度 | 第30-31页 |
| ·摩托罗拉公司的薪酬制度 | 第31-32页 |
| ·对G报刊社薪酬制度建立的启示 | 第32-34页 |
| ·在薪酬制度中更多的引入文化内容 | 第32页 |
| ·严格坚持"以人为本" | 第32页 |
| ·增强沟通与交流 | 第32页 |
| ·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G报刊社薪酬制度再设计 | 第34-48页 |
| ·有效薪酬制度设计的目标 | 第34页 |
| ·以实现报刊社的最大化经济利益为目标 | 第34页 |
| ·以实现对员工最有效的激励为目标 | 第34页 |
| ·有效薪酬制度设计的原则 | 第34-35页 |
| ·合理有效性原则 | 第34-35页 |
| ·相对优势原则 | 第35页 |
| ·有效激励性原则 | 第35页 |
| ·建立有效薪酬制度的途径 | 第35-42页 |
| ·建立有效的岗位管理制度 | 第36-39页 |
| ·建立合理的分配结构 | 第39-41页 |
| ·建立薪酬约束机制 | 第41-42页 |
| ·G报刊社薪酬制度改进方案设计 | 第42-46页 |
| ·G报刊社薪酬制度总体思路 | 第42页 |
| ·对管理人员薪酬体系进行改进 | 第42-43页 |
| ·对营销人员薪酬体系进行改进 | 第43-45页 |
| ·对编辑人员薪酬体系进行改进 | 第45-46页 |
| ·建立薪酬制度的配套体系 | 第46-48页 |
| ·合理的用人机制 | 第46-47页 |
| ·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 | 第47-48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8-50页 |
| ·主要结论 | 第48页 |
| ·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 附录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