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3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8-21页 |
1.2.1 典型微污染物污染物的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2.2 吸附技术应用于水体微污染物的处理 | 第20-21页 |
1.3 核壳微纳结构结构吸附材料 | 第21-31页 |
1.3.1 核壳微纳结构材料简介 | 第21-22页 |
1.3.2 核壳微纳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2-29页 |
1.3.3 核壳微纳结构吸附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核壳多级结构CAN沸石的制备及其对水中氟离子的去除 | 第33-51页 |
2.1 前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38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4-35页 |
2.2.2 材料的制备 | 第35-36页 |
2.2.3 材料的表征 | 第36-37页 |
2.2.4 吸附试验 | 第37-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0页 |
2.3.1 核壳微纳CAN沸石的表征 | 第38-43页 |
2.3.2 不同形貌的核壳微纳结构吸附剂对氟离子吸附情况 | 第43-46页 |
2.3.3 溶液pH对氟离子吸附的影响 | 第46页 |
2.3.4 吸附剂用量对氟离子去除的影响 | 第46-47页 |
2.3.5 氟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7-49页 |
2.3.6 竞争离子的影响 | 第49-50页 |
2.4 结论 | 第50-51页 |
第三章 核壳微纳结构C@Fe_3O_4的制备及其对水中铬的去除 | 第51-78页 |
3.1 前言 | 第51-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6页 |
3.2.1 试剂及仪器 | 第52-53页 |
3.2.2 表征 | 第53页 |
3.2.3 核壳结构C@Fe_3O_4微球的制备 | 第53-54页 |
3.2.4 Cr(Ⅵ)去除实验 | 第54-56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56-77页 |
3.3.1 核壳微纳结构C@Fe_3O_4的表征 | 第56-62页 |
3.3.2 溶液pH影响对Cr(Ⅵ)吸附的影响 | 第62-64页 |
3.3.3 吸附剂用量及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64-67页 |
3.3.4 初始Cr(Ⅵ)浓度及温度的影响 | 第67-70页 |
3.3.5 吸附热力学参数 | 第70-71页 |
3.3.6 竞争离子影响 | 第71-72页 |
3.3.7 Cr(Ⅵ)吸附与还原机制 | 第72-77页 |
3.4 结论 | 第77-78页 |
第四章 Rattle型微纳结构C@Fe_2O_3的制备及其对水中砷的去除 | 第78-104页 |
4.1 前言 | 第78-7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9-83页 |
4.2.1 试剂及仪器 | 第79-80页 |
4.2.2 表征 | 第80页 |
4.2.3 Rattle型C@Fe_2O_3复合微纳结构材料的制备 | 第80-81页 |
4.2.4 As吸附实验 | 第81-8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3-103页 |
4.3.1 样品的表征 | 第83-89页 |
4.3.2 最佳吸附剂的选择 | 第89-90页 |
4.3.3 pH对As吸附的影响 | 第90-91页 |
4.3.4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91-92页 |
4.3.5 竞争离子的影响 | 第92-94页 |
4.3.6 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 | 第94-100页 |
4.3.7 吸附机理探讨 | 第100-103页 |
4.4 结论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5.1 结论 | 第104-105页 |
5.2 展望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