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1.1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发展 | 第8-9页 |
1.1.2 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 | 第9页 |
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 第9-10页 |
1.1.4 旅游产业的发展 | 第10-11页 |
1.1.5 创新意识的增强与创意产业的发展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4.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4.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19页 |
1.4.3 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6 小结 | 第20-22页 |
2 创意乡村景观基础理论 | 第22-37页 |
2.1 概念辨析与研究 | 第22-25页 |
2.1.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4页 |
2.1.2 创意乡村景观概念研究 | 第24-25页 |
2.2 创意乡村景观发展条件 | 第25-27页 |
2.2.1 自然生态条件 | 第25页 |
2.2.2 历史文化条件 | 第25-26页 |
2.2.3 经济社会条件 | 第26-27页 |
2.3 创意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2.3.1 生态优先原则 | 第27页 |
2.3.2 因地制宜原则 | 第27页 |
2.3.3 文化传承原则 | 第27-28页 |
2.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8页 |
2.4 创意乡村景观分类 | 第28-31页 |
2.4.1 以空间分布形态分类 | 第28-30页 |
2.4.2 以景观资源要素分类 | 第30-31页 |
2.5 创意乡村景观创意模式 | 第31-36页 |
2.5.1 农业生产创意模式 | 第31-32页 |
2.5.2 农产品开发利用创意模式 | 第32-33页 |
2.5.3 农事活动创意模式 | 第33-34页 |
2.5.4 多元产业创意模式 | 第34-35页 |
2.5.5 特色主题创意模式 | 第35-36页 |
2.6 小结 | 第36-37页 |
3 湖州创意乡村景观调查 | 第37-63页 |
3.1 湖州创意乡村景观概况 | 第37-38页 |
3.2 湖州创意乡村景观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38-42页 |
3.2.1 生态环境良好,景观资源丰富 | 第38-39页 |
3.2.2 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 第39页 |
3.2.3 历史悠久,文化多样 | 第39-41页 |
3.2.4 经济发达,客源充足 | 第41-42页 |
3.3 湖州创意乡村景观调查及分析 | 第42-62页 |
3.3.1 安吉县山川乡浪漫山川 | 第42-49页 |
3.3.2 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 | 第49-55页 |
3.3.3 长兴县小浦镇古银杏长廊 | 第55-62页 |
3.4 小结 | 第62-63页 |
4 湖州创意乡村景观发展建设总结及提升 | 第63-72页 |
4.1 不同类型调查点创意乡村景观发展建设要点总结 | 第63-67页 |
4.1.1 自然生态型创意乡村景观发展建设要点 | 第63页 |
4.1.2 历史文化型创意乡村景观发展建设要点 | 第63-65页 |
4.1.3 特色资源型创意乡村景观发展建设要点 | 第65-67页 |
4.2 湖州创意乡村景观进一步发展对策 | 第67-71页 |
4.2.1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政策扶持 | 第67-68页 |
4.2.2 创新思想观念,强化智力支撑 | 第68页 |
4.2.3 合理规划布局,确保分步实施 | 第68-69页 |
4.2.4 拓展产业链条,树立品牌形象 | 第69-70页 |
4.2.5 完善设施保障,提高服务水平 | 第70-71页 |
4.3 小结 | 第71-72页 |
5 结语 | 第72-74页 |
5.1 结论 | 第72-73页 |
5.2 讨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个人简介 | 第77-78页 |
导师简介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