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1 快速城市化对历史街区的影响 | 第17页 |
1.1.2 文化遗产旅游热潮对历史街区的影响 | 第17-18页 |
1.1.3 新常态下历史街区活力复兴实践的需求 | 第18页 |
1.1.4 共生思想研究领域下对历史街区开发的启示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1.3.1 国外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 | 第20-23页 |
1.3.2 国内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5-2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概述 | 第27-38页 |
2.1 历史街区的概念及特征 | 第27-28页 |
2.1.1 历史街区的概念 | 第27页 |
2.1.2 历史街区的特征 | 第27-28页 |
2.1.3 毫州北关历史街区概况及研究 | 第28页 |
2.2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内涵 | 第28-30页 |
2.2.1 旅游 | 第28页 |
2.2.2 旅游开发 | 第28-29页 |
2.2.3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 | 第29-30页 |
2.3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相关理论 | 第30-31页 |
2.3.1 城市文化资本论 | 第30页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0页 |
2.3.3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 第30-31页 |
2.3.4 体验经济理论 | 第31页 |
2.4 国内外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相关实践 | 第31-36页 |
2.4.1 国外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实践 | 第31-33页 |
2.4.2 国内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实践 | 第33-35页 |
2.4.3 经验总结 | 第35-36页 |
2.5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2.5.1 街区风貌提升与历史文脉保存的矛盾 | 第36-37页 |
2.5.2 街区发展与过度商业化的矛盾 | 第37页 |
2.5.3 生活功能与游客体验功能的矛盾 | 第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下的共生思想解析 | 第38-53页 |
3.1 共生思想缘起及发展 | 第38页 |
3.2 新共生思想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38-41页 |
3.2.1 新共生思想的特征 | 第38-39页 |
3.2.2 新共生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 第39-41页 |
3.3 共生思想对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启示 | 第41-47页 |
3.3.1 对本课题中“共生”涵义的解读 | 第41-42页 |
3.3.2 共生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 | 第42-44页 |
3.3.3 共生思想对于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意义 | 第44-45页 |
3.3.4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共生体系 | 第45-47页 |
3.4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共生策略研究体系的构建 | 第47-51页 |
3.4.1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文化共生策略 | 第48页 |
3.4.2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空间共生策略 | 第48-49页 |
3.4.3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经济共生策略 | 第49-50页 |
3.4.4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生态共生策略 | 第50页 |
3.4.5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共生策略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共生策略构建 | 第53-62页 |
4.1 背景分析及思路构建 | 第53-55页 |
4.1.1 基于历史街区的共生认知 | 第53页 |
4.1.2 基于不同导向的共生组织 | 第53-54页 |
4.1.3 总体思路构建 | 第54-55页 |
4.2 文化共生策略——构建多样化的文化内涵 | 第55-56页 |
4.2.1 延续传统生活方式,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 第55页 |
4.2.2 文化创意引导传统文化的活力复兴 | 第55-56页 |
4.3 空间共生策略——构建不同内容的协调手段 | 第56-58页 |
4.3.1 街区整体环境的和谐 | 第56-57页 |
4.3.2 街区建筑空间的整治利用 | 第57页 |
4.3.3 改善街区环境设施 | 第57-58页 |
4.4 经济共生策略——构建不同类型的商业形式 | 第58-59页 |
4.4.1 传统商业遗产的转化 | 第58页 |
4.4.2 新建商业休闲化改造 | 第58-59页 |
4.4.3 民俗演艺与节庆活动 | 第59页 |
4.5 生态共生策略——构建多层次的街区绿化空间 | 第59-60页 |
4.5.1 建立多层次的绿化空间系统 | 第59-60页 |
4.5.2 建设绿色走廊的街道空间 | 第60页 |
4.6 主体共生策略——构建多主体参与的管理运营模式 | 第60-61页 |
4.6.1 以社区参与式的模式构想 | 第60-61页 |
4.6.2 建立协调各方的共生机制 | 第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基于共生思想的毫州北关老街旅游开发策略及规划设计 | 第62-84页 |
5.1 毫州及北关老街街区概况 | 第62-65页 |
5.1.1 毫州市历史沿革及变迁 | 第62-63页 |
5.1.2 北关老街历史沿革 | 第63-64页 |
5.1.3 北关老街研究范围 | 第64-65页 |
5.2 共生思想下北关老街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 | 第65-70页 |
5.2.1 旅游开发现状 | 第65-67页 |
5.2.2 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67-70页 |
5.3 共生思想下北关老街空间的多元价值分析 | 第70-75页 |
5.3.1 富有特色的古街巷 | 第73页 |
5.3.2 多元的建筑文化 | 第73-74页 |
5.3.3 具有文化气息的商贸 | 第74页 |
5.3.4 丰富多样的民风民俗 | 第74-75页 |
5.3.5 良好的自然景观 | 第75页 |
5.4 共生思想下北关老街旅游开发总体思路 | 第75-76页 |
5.4.1 北关老街旅游开发的总体定位 | 第75页 |
5.4.2 北关老街旅游开发的目标 | 第75-76页 |
5.5 北关老街旅游开发的共生策略 | 第76-81页 |
5.5.1 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复兴 | 第76-77页 |
5.5.2 多层次的空间内容设计 | 第77-78页 |
5.5.3 多样化的商业形式 | 第78-79页 |
5.5.4 生态良好的街区环境 | 第79-80页 |
5.5.5 多主体参与的管理机制 | 第80-81页 |
5.6 共生思想下北关老街的规划设计 | 第81-83页 |
5.6.1 北关老街的功能分区 | 第81-82页 |
5.6.2 北关老街的游赏格局 | 第82-8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85页 |
6.3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