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1 贸易潜力分析的实证研究 | 第10-12页 |
1.3.2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3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贸易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4.2 可能的不足 | 第14-15页 |
2 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的总体现状 | 第15-31页 |
2.1 中国和中亚贸易的总体规模 | 第15-21页 |
2.2 中国与中亚国际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 第21-25页 |
2.2.1 中亚国家在中国贸易中的地位 | 第21-22页 |
2.2.2 中国在中亚国家贸易中的地位 | 第22-25页 |
2.3 中国——中亚贸易互补性强 | 第25-31页 |
2.3.1 从贸易结合度角度来分析 | 第25-28页 |
2.3.2 从显性比较优势系数角度来分析 | 第28-31页 |
3 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存在问题 | 第31-41页 |
3.1 中国与中亚各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性 | 第31-32页 |
3.2 中亚国家金融系统风险较大 | 第32-33页 |
3.2.1 金融体系体量小,市场化程度低 | 第32-33页 |
3.2.2 金融体系缺乏独立性 | 第33页 |
3.3 农业技术水平低 | 第33-35页 |
3.3.1 农业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 | 第34页 |
3.3.2 农产品贸易附加值低,贸易方式简单 | 第34页 |
3.3.3 对农业科技合作重视程度低 | 第34-35页 |
3.4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 第35-37页 |
3.4.1 中亚国家对中国投资政策存在“两面性” | 第35-36页 |
3.4.2 交通设施技术标准不统一和双方交通领域对话机制不完善 | 第36-37页 |
3.5 中亚国家国内政治不稳定 | 第37页 |
3.6 区域外大国争夺区域主导权 | 第37-41页 |
3.6.1 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 | 第38页 |
3.6.2 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 | 第38-39页 |
3.6.3 俄罗斯推动的欧亚一体化 | 第39页 |
3.6.4 欧盟主导的合作与援助 | 第39-41页 |
4 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贸易的实证分析 | 第41-50页 |
4.1 引力模型的构建 | 第41-42页 |
4.2 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贸易流量的输出结果 | 第42-45页 |
4.3 中国对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量的输出结果 | 第45-46页 |
4.4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潜力实现比例 | 第46-50页 |
5 政策建议 | 第50-55页 |
5.1 争取建立中国—中亚自贸区 | 第50-51页 |
5.2 完善金融体系,促进贸易投资 | 第51-52页 |
5.2.1 加强与中亚国家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对话 | 第51-52页 |
5.2.2 鼓励商业银行在中亚地区开拓市场,开展业务 | 第52页 |
5.2.3 要让人民币在中亚发挥主导作用 | 第52页 |
5.3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第52-53页 |
5.3.1 统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标准 | 第52-53页 |
5.3.2 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 | 第53页 |
5.4 加强人文交流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