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双工联动:孝感市“社工+义工”社区服务模式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第12-14页
        (一) 研究背景第12-13页
        (二) 研究意义第13-14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4-15页
        1. 国外“双工联动”的研究分析第14页
        2. 国内“双工联动”的研究动态第14-15页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5-16页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第16-18页
        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2. 研究目标第17-18页
第二章 “社工+义工”社区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18-25页
    一、“社工+义工”社区服务模式的必要性第18-20页
        1. 传统义工服务模式的局限性第18-19页
        2. 社工单一介入模式的可及性第19-20页
    二、“社工+义工”社区服务模式的可行性第20-22页
        1. 社工与义工的助人本质第20页
        2. 社工与义工优势互补第20-21页
        3.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要求第21-22页
    三、“社工+义工”社区服务的实现形式第22-25页
        1. 社工价值、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主导第22-23页
        2. 义工资源、服务为支撑第23页
        3. 社工与义工合理定位各自的角色第23-25页
第三章 孝感市“社工+义工”社区服务模式的发展第25-29页
    一、孝感市社工、义工的发展状况第25-26页
        1. 孝感市义工的发展状况第25页
        2. 孝感市社工的发展状况第25-26页
    二、孝感市“社工+义工”社区服务模式的发展第26-29页
        1. 孝感市政府对“社工+义工”社区服务模式的引导和支持第26页
        2. 社工专业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对孝感市义工服务的指导第26-27页
        3. 孝感市义工对社工相关知识和技巧的学习第27-29页
第四章 孝感市“社工+义工”社区服务模式的实施项目第29-40页
    一、“周末午餐陪伴社团”项目策划第29-30页
        1. “周末午餐陪伴社团”培育背景第29页
        2. “周末午餐陪伴社团”组织目标第29-30页
        3. “周末午餐陪伴社团”培育意义第30页
    二、“周末午餐陪伴社团”项目流程第30-38页
        1. 目标锁定——“两学一做”的主题教育活动第30-31页
        2. 需求调查——“头脑风暴”问题清单活动第31-33页
        3. 团队创意——“天马行空”团队创意活动第33页
        4. 培养领袖——“周末午餐陪伴”活动第33-34页
        5. 组建社团——周末午餐陪伴组织成立仪式第34-35页
        6. 自治管理——周末午餐陪伴组织激励机制第35-37页
        7. 持续发展——社区资源链接第37页
        8. 引向公益—周末午餐陪伴日常活动第37-38页
    三、“周末午餐陪伴社团”项目评价第38-40页
        1. “周末午餐陪伴社团”项目收益第38-39页
        2. 项目对“社工+义工”社区服务模式的借鉴之处第39-40页
第五章 关于孝感市“社工+义工”联动模式的若干思考第40-50页
    一、孝感市“社工+义工”联动模式存在的问题第40-43页
        1. “双工联动”制度不够健全第40页
        2.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和义工队伍的数量不足第40-41页
        3. 社工与义工未能恰当的扮演各自的角色第41-42页
        4. 社工与义工联动缺乏有效的对接平台第42页
        5. “双工联动”大众认知度不高,影响力和社会参与有待提高第42-43页
    二、孝感市“社工+义工”联动模式发展相关建议第43-50页
        1. 政府从制度上加强社工与义工联动模式的支持第43-44页
        2. 扩大社工与义工的人才队伍第44-45页
        3. 推动义工组织向专业化转型第45-46页
        4. 打造社工与义工联动的有效对接平台第46-48页
        5. 加大对“双工联动”的宣传和推广,发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肌细胞增强因子2D促进恶性胶质瘤细胞致瘤性机制研究
下一篇:立体定向注射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免疫炎症反应和凋亡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