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社会转型期下的新媒体事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5页
    一、选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第13-15页
第一章 新媒体事件的基本属性第15-21页
    第一节 新媒体事件的界定第15-17页
        一、新媒体第15页
        二、媒体事件第15-16页
        三、新媒体事件第16-17页
    第二节 新媒体事件的传播特点第17-18页
        一、传播者多元化第17页
        二、环扣的过程性第17页
        三、走向的不确定性第17-18页
        四、消长的快速性第18页
    第三节 新媒体事件的种类第18-21页
        一、娱乐性事件第19页
        二、道德争议性事件第19页
        三、社会公正性事件第19-20页
        四、社会安全性事件第20页
        五、民族主义性事件第20-21页
第二章 新媒体事件的生成结构第21-30页
    第一节 新媒体事件的源体构成第21-23页
        一、社会事件经新媒体传播第21-22页
        二、媒介新闻引发新媒体发酵第22页
        三、网络谣言酿成新媒体事件第22-23页
    第二节 新媒体事件的主体构成第23-25页
        一、主体构成第23-24页
        二、主体参与者在事件中发挥的作用第24-25页
    第三节 参与者群体心理分析:社会转型期的情绪与情感第25-27页
        一、自我宣泄与集体狂欢第26页
        二、仇视公权与同情弱者第26-27页
    第四节 政府角色分析:新媒体事件趋向的决定因素第27-30页
        一、社会体制决定政府的角色第28页
        二、政府是事件持续存在的重要条件第28页
        三、政府是事件走向的关键第28-30页
第三章 新媒体事件的媒介联动第30-36页
    第一节 媒体联动力量第30-31页
        一、媒体联动是新的媒介环境下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第30页
        二、媒体联动在新媒体事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30-31页
    第二节 媒体各扬其长第31-33页
        一、新媒体的优与劣第31-32页
        二、传统媒体的优与劣第32页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取长补短第32-33页
    第三节 媒体联动模式:共鸣与溢散第33-36页
        一、共鸣效应第34-35页
        二、溢散效果第35-36页
第四章 新媒体事件的社会影响功能第36-40页
    第一节 新媒体事件的社会影响第36-38页
        一、正面影响第36-37页
        二、负面影响第37-38页
    第二节 新媒体事件的本质功能和衍生功能第38-40页
        一、本质功能第38-39页
        二、衍生功能第39-40页
第五章 新媒体事件的防控与引导第40-46页
    第一节 新媒体的规范与管理第40-41页
        一、改进舆论引导方式第40页
        二、改变网络监管理念第40-41页
        三、完善立法管理措施第41页
    第二节 民众的媒介素养第41-42页
        一、作为传者,应具有主动甄别信息真伪、保持诚实的态度第41-42页
        二、作为受者,应批判的接受信息、以质疑的眼光解读信息第42页
    第三节 主流媒体的职责意识第42-43页
        一、严格履行行业内规范与共识第42-43页
        二、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新闻本职工作第43页
        三、合理处理市场化与公共价值的关系,守好自身的职业底线第43页
    第四节 政府的应对能力第43-46页
        一、解决问题的措施要符合民意第44页
        二、信息的及时公开的意识第44-45页
        三、建立事件处置应急机制第45-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新媒体动漫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下一篇:基于B-S模型的生物质发电企业价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