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 第13-21页 |
2.1 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之现实性 | 第13-15页 |
2.1.1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学说及其两性观 | 第13-14页 |
2.1.2 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两性观的批判和超越 | 第14-15页 |
2.2 家庭伦理:建立在“俗世之爱”上的“家庭实体” | 第15-18页 |
2.2.1 黑格尔的“家庭伦理”学说及其两性观 | 第15-16页 |
2.2.2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两性观的批判与超越 | 第16-18页 |
2.3 两种生产:两性关系存在的实践唯物主义诠释 | 第18-21页 |
2.3.1 “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 | 第18页 |
2.3.2 社会发展基础上的两性关系 | 第18-21页 |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的基本内涵 | 第21-32页 |
3.1 关于爱情与性 | 第21-26页 |
3.1.1 爱情的前提是互爱 | 第21-23页 |
3.1.2 情欲的狭义与广义 | 第23-25页 |
3.1.3 爱情是性爱的基础 | 第25-26页 |
3.2 关于婚姻与家庭 | 第26-32页 |
3.2.1 婚姻的神圣与自由 | 第26-28页 |
3.2.2 离婚条件的辩证性 | 第28-30页 |
3.2.3 家庭关系的社会性 | 第30-32页 |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的当代意义 | 第32-42页 |
4.1 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与当前青年婚恋 | 第32-38页 |
4.1.1 当前我国青年的婚恋观所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4.1.2 青年婚恋应当以纯洁的爱情为基础 | 第34-35页 |
4.1.3 青年对待婚恋、家庭应具有责任感 | 第35-36页 |
4.1.4 青年应十分慎重地对待离婚问题 | 第36-38页 |
4.2 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与当前女性解放 | 第38-42页 |
4.2.1 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对当前女性解放的理论意义 | 第38-39页 |
4.2.2 女性应尽力争取平等的就业权 | 第39-40页 |
4.2.3 女性应尽力争取平等的参政权 | 第40页 |
4.2.4 民间团体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 第40-41页 |
4.2.5 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给予制度保障 | 第41-42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