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大方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全球大火成岩省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贵州境内峨眉山玄武岩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研究区玄武岩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交通、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5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8-21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1-23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3页 |
2.4 区域矿产 | 第23-25页 |
第3章 大方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岩相学及矿物学特征 | 第25-41页 |
3.1 玄武岩时空分布 | 第25页 |
3.2 喷发环境、喷发旋回及韵律 | 第25-31页 |
3.2.1 喷发环境 | 第25-27页 |
3.2.2 喷发旋回 | 第27-30页 |
3.2.3 喷发韵律 | 第30-31页 |
3.3 岩石类型及岩性特征 | 第31-35页 |
3.4 矿物学特征 | 第35-41页 |
3.4.1 矿物组成 | 第35页 |
3.4.2 主要矿物光学性质 | 第35页 |
3.4.3 主要矿物化学成分及端元组成 | 第35-41页 |
第4章 大方地区峨眉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41-52页 |
4.1 岩石化学特征 | 第41-46页 |
4.2 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46-50页 |
4.2.1 稀土元素 | 第46-48页 |
4.2.2 微量元素 | 第48-50页 |
4.3 Sr、Nd、Pb同位素组成 | 第50-52页 |
第5章 大方地区峨眉山玄武岩成因分析 | 第52-58页 |
5.1 岩浆源区性质 | 第52-53页 |
5.2 岩浆温度压力 | 第53-55页 |
5.3 玄武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55-56页 |
5.4 与邻区峨眉山玄武岩的对比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