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 西花蓟马的概况 | 第11-13页 |
·起源 | 第11页 |
·危害 | 第11-12页 |
·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主要防治措施 | 第13页 |
2 寄主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的关系 | 第13-15页 |
·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 | 第13-14页 |
·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 第14-15页 |
3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 第15-18页 |
·RFLP | 第16页 |
·RAPD | 第16-17页 |
·AFLP | 第17页 |
·其它分子标记技术 | 第17-18页 |
4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立题意义 | 第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寄主转换及寄主回接对西花蓟马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19-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供试虫源 | 第19页 |
·供试寄主 | 第19页 |
·试验条件 | 第19页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19页 |
·寄主转换及各寄主种群的建立 | 第19-20页 |
·寄主回接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6页 |
·西花蓟马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 | 第21-24页 |
·西花蓟马对回接寄主的适应性 | 第24-2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不同寄主种群的西花蓟马配对后代对寄主植物的适应 | 第28-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供试虫源及种群建立 | 第28页 |
·供试寄主 | 第28页 |
·试验条件 | 第28页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8-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不同寄主种群西花蓟马配对后代对甜椒果实的适应性 | 第29-32页 |
·不同寄主种群西花蓟马配对后代对蛇豆豆荚的适应性 | 第32-3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寄主转换对西花蓟马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供试药剂与仪器 | 第37页 |
·供试虫源 | 第37页 |
·寄主转换 | 第37页 |
·解毒酶活性测定 | 第37-39页 |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寄主为青蒜苗的西花蓟马解毒酶活性变化 | 第39-40页 |
·寄主为甜椒果实的西花蓟马解毒酶活性变化 | 第40-4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西花蓟马不同寄主种群的RAPD 分析 | 第44-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试剂 | 第44页 |
·仪器 | 第44页 |
·DNA 的提取 | 第44-45页 |
·基因组DNA 检测 | 第45页 |
·RAPD 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45-46页 |
·退火温度确定 | 第46页 |
·随机引物选择与确定 | 第46页 |
·PCR 扩增 | 第46页 |
·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反应体系确定的分析 | 第47页 |
·多态性分析 | 第47-48页 |
·遗传相似性分析 | 第48-49页 |
·聚类分析 | 第4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51-55页 |
1 结论 | 第51-52页 |
·寄主对西花蓟马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寄主对西花蓟马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页 |
·不同寄主种群西花蓟马的RAPD 分析 | 第52页 |
2 讨论 | 第52-53页 |
3 结果与展望 | 第53-54页 |
4 不足之处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