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 导论 | 第9-10页 |
二. 履行期届满前拒绝履行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10-16页 |
(一) 德国法上的履行期届满前拒绝履行制度 | 第10-14页 |
1. 从罗马法到《德国普通商法典》 | 第10-11页 |
2. 1896年旧《德国民法典》的制定 | 第11-13页 |
(1) 旧《德国民法典》第326条的放弃理论(1896-1902) | 第11-12页 |
(2) “积极违约”理论(自1902年) | 第12-13页 |
3. 新《德国民法典》第323条第4款规定的预期违约制度 | 第13页 |
4. 小结 | 第13-14页 |
(二) 中国法上的“预期违约制度” | 第14-16页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7条(1985-1999) | 第14页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预期违约制度”(1999年至今) | 第14-16页 |
(1) 《合同法》第94条第2款和第108条的两种不同解释 | 第15页 |
(2) 文献中的不同观点 | 第15-16页 |
3. 总结 | 第16页 |
三. 债务人履行期届满前拒绝履行要件 | 第16-24页 |
(一) 德国法 | 第16-21页 |
1. 履行期届满前拒绝履行的法律依据 | 第16-17页 |
2. 明示的和推断的债务人履行期届满前拒绝履行 | 第17-18页 |
3. 严肃性和最终性 | 第18-19页 |
(1) 显然性或存有很大的怀疑 | 第18页 |
(2) 债务人履行合同的不可期待性 | 第18-19页 |
4. 拒绝履行的违法性 | 第19-20页 |
5. 债务人的可归责性 | 第20页 |
6. 给付到期前债务人的坚守契约的表示 | 第20-21页 |
(二) 中国法 | 第21-24页 |
1. 履行期届满前拒绝履行的法律依据 | 第21-22页 |
2. 明示的和推断的履行期届满前拒绝履行 | 第22页 |
3. 严肃性和最终性 | 第22-23页 |
4. 拒绝履行的违法性 | 第23页 |
5. 债务人的可归责性 | 第23页 |
6. 不存在让债务人作出坚守契约的表示的规定 | 第23-24页 |
(三) 总结 | 第24页 |
四. 履行期届满前拒绝履行的法律后果 | 第24-42页 |
(一) 坚持合同的履行、不安抗辩权和履行期届满前的履行诉讼 | 第24-28页 |
1. 坚持合同的履行 | 第24-26页 |
(1) 德国法 | 第24-25页 |
(2) 中国法 | 第25-26页 |
2. 不安抗辩权 | 第26-27页 |
(1) 德国法 | 第26-27页 |
(2) 中国法 | 第27页 |
3. 履行期届满前履行诉讼 | 第27-28页 |
(1) 德国法 | 第27页 |
(2) 中国法 | 第27-28页 |
(二) 合同解除权 | 第28-32页 |
1. 德国法 | 第28-30页 |
(1) 法律依据 | 第28页 |
(2) 解除合同权的要件分析 | 第28-30页 |
(3) 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 | 第30页 |
2. 中国法 | 第30-32页 |
(1) 法律依据 | 第30页 |
(2) 解除合同权成立的要件 | 第30-32页 |
(三) 代替给付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32-41页 |
1. 法律依据 | 第32-34页 |
(1) 德国法 | 第32-34页 |
(2) 中国法 | 第34页 |
2. 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构成要件 | 第34-37页 |
(1) 德国法 | 第34-37页 |
(2) 中国法 | 第37页 |
3. 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法律后果 | 第37-41页 |
(1) 德国法 | 第37-40页 |
(2) 中国法 | 第40-41页 |
(四) 小结 | 第41-42页 |
五. 结论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