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60页 |
1.1 前言 | 第16-17页 |
1.2 天然纤维素物质 | 第17-20页 |
1.2.1 纤维素的结构 | 第17-19页 |
1.2.2 纤维素的形成 | 第19-20页 |
1.3 基于纤维素的功能纳米材料 | 第20-35页 |
1.3.1 金属氧化物材料 | 第21-27页 |
1.3.1.1 二氧化钛材料 | 第22-23页 |
1.3.1.2 氧化铟锡材料 | 第23-24页 |
1.3.1.3 二氧化硅材料 | 第24-25页 |
1.3.1.4 其他氧化物材料 | 第25-27页 |
1.3.2 氧化物/碳复合材料 | 第27-29页 |
1.3.3 纤维素基复合材料 | 第29-35页 |
1.3.3.1 氧化物纳米颗粒/纤维素复合材料 | 第29-31页 |
1.3.3.2 金属纳米颗粒/纤维素复合材料 | 第31页 |
1.3.3.3 单分子层/纤维素复合材料 | 第31-33页 |
1.3.3.4 生物大分子/纤维素复合材料 | 第33-34页 |
1.3.3.5 聚合物/纤维素复合材料 | 第34-35页 |
1.4 纳米材料在光电转化体系中的应用 | 第35-40页 |
1.4.1 太阳能电池 | 第35-36页 |
1.4.2 生物光电化学池 | 第36-40页 |
1.5 纳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 | 第40-43页 |
1.5.1 金属氧化物材料 | 第41-42页 |
1.5.2 硅基材料 | 第42-43页 |
1.6 论文研究思路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60页 |
第二章 光系统Ⅱ/多孔二氧化钛纳米管网络光阳极的组装及其在光电转化中的应用 | 第60-83页 |
2.1 引言 | 第60-61页 |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61-62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61-62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6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62-65页 |
2.3.1 PSⅡ蛋白复合物的提取 | 第62-63页 |
2.3.2 多孔二氧化钛纳米管网状材料的制备 | 第63-64页 |
2.3.3 复合光阳极的组装 | 第64-65页 |
2.3.4 光阳极光电化学性质的表征 | 第6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65-77页 |
2.4.1 多孔二氧化钛纳米管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65-68页 |
2.4.2 复合光阳极的组装 | 第68-69页 |
2.4.3 复合光阳极中的电子传递 | 第69-70页 |
2.4.4 复合光阳极的光电化学性能 | 第70-77页 |
2.4.4.1 直接电子传递光电流测试 | 第71-72页 |
2.4.4.2 光阳极稳定性的测试 | 第72-73页 |
2.4.4.3 间接电子传递光电流测试 | 第73-74页 |
2.4.4.4 二氧化钛形貌对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74-76页 |
2.4.4.5 复合光阳极体系驱动LED的测试 | 第76-7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第三章 光系统Ⅱ/纳米管状氧化铟锡薄膜共组装光阳极及其在光电转化中的应用 | 第83-105页 |
3.1 引言 | 第83-85页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85-86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85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85-8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86-88页 |
3.3.1 PSⅡ蛋白复合物的提取 | 第86页 |
3.3.2 纳米管状氧化铟锡膜材料的制备 | 第86页 |
3.3.3 复合光阳极的组装 | 第86-87页 |
3.3.4 光阳极光电化学性质的表征 | 第87-8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88-99页 |
3.4.1 纳米管状氧化铟锡薄膜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88-92页 |
3.4.2 复合光阳极的组装 | 第92-93页 |
3.4.3 复合光阳极的作用机理 | 第93-94页 |
3.4.4 复合光阳极的光电化学性能 | 第94-99页 |
3.4.4.1 光电流测试 | 第94-96页 |
3.4.4.2 ITO薄膜厚度对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96-97页 |
3.4.4.3 氧化铟锡形貌对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97-9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第四章 聚吡咯/硅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 第105-123页 |
4.1 引言 | 第105-106页 |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06-107页 |
4.2.1 主要仪器 | 第106-107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10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107-109页 |
4.3.1 聚吡咯/硅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107-108页 |
4.3.1.1 硅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 | 第107-108页 |
4.3.1.2 聚吡咯在硅纳米纤维材料表面的包裹 | 第108页 |
4.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08-10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7页 |
4.4.1 聚吡咯/硅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109-113页 |
4.4.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13-11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3页 |
第五章 钒掺杂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和相转变中的研究 | 第123-159页 |
5.1 引言 | 第123-125页 |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25-126页 |
5.2.1 主要仪器 | 第125页 |
5.2.2 主要试剂 | 第125-126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26-130页 |
5.3.1 火焰燃烧法制备钒掺杂的二氧化钛 | 第126-127页 |
5.3.2 火焰燃烧法制备二氧化钛 | 第127页 |
5.3.3 煅烧法制备钒掺杂的二氧化钛 | 第127-128页 |
5.3.3.1 表面溶胶-凝胶法制备 | 第127页 |
5.3.3.2 传统溶胶-凝胶法制备 | 第127-128页 |
5.3.4 煅烧法制备二氧化钛 | 第128页 |
5.3.4.1 表面溶胶-凝胶法制备 | 第128页 |
5.3.4.2 传统溶胶-凝胶法制备 | 第128页 |
5.3.5 煅烧法制备五氧化二钒 | 第128-129页 |
5.3.6 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 | 第129页 |
5.3.7 钒掺杂对二氧化钛相转变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49页 |
5.4.1 钒掺杂二氧化钛材料的表征 | 第130-145页 |
5.4.1.1 火焰燃烧法制备钒掺杂二氧化钛的表征 | 第130-137页 |
5.4.1.2 煅烧法制备钒掺杂二氧化钛的表征 | 第137-145页 |
5.4.2 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 | 第145-147页 |
5.4.3 钒掺杂对二氧化钛相转变的影响 | 第147-1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9-161页 |
6.1 总结 | 第159-160页 |
6.2 展望 | 第160-161页 |
作者简历 | 第161-162页 |
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