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9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碳氢燃料的发展 | 第16-19页 |
1.3 碳氢燃料的热稳定性 | 第19-26页 |
1.3.1 热氧化稳定性 | 第19-20页 |
1.3.2 热氧化机理 | 第20页 |
1.3.3 热裂解稳定性 | 第20-24页 |
1.3.4 热裂解机理 | 第24-26页 |
1.4 碳氢燃料的裂解结焦及抑制 | 第26-29页 |
1.4.1 裂解结焦分类 | 第26-27页 |
1.4.2 裂解结焦表征 | 第27-28页 |
1.4.3 裂解结焦抑制 | 第28-29页 |
1.5 本文立意和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9页 |
第二章 碳氢燃料热稳定性评测装置及测试方法的建立 | 第39-57页 |
2.1 引言 | 第39页 |
2.2 裂解装置 | 第39-41页 |
2.3 裂解实验 | 第41-43页 |
2.4 热沉测定 | 第43-49页 |
2.5 气体产物分析 | 第49-50页 |
2.6 液体产物分析 | 第50-51页 |
2.7 固体焦的测定 | 第51-54页 |
2.7.1 焦的质量测定 | 第52-53页 |
2.7.2 焦的形貌表征 | 第53-5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第三章 正十三烷、十氢萘模型碳氢燃料的热稳定性和结焦 | 第57-71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原料和裂解实验 | 第57-58页 |
3.3 转化率和产气率 | 第58-59页 |
3.4 热沉 | 第59-61页 |
3.5 气体产物 | 第61-63页 |
3.6 液体产物 | 第63-64页 |
3.7 固体焦 | 第64-6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四章 JP-10与异辛烷二元混配燃料的热稳定性及诱导-抑制相互作用 | 第71-89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原料和裂解实验 | 第72-73页 |
4.3 转化率 | 第73-75页 |
4.4 气体产物 | 第75-79页 |
4.5 液体产物 | 第79-81页 |
4.6 机理推测 | 第81-83页 |
4.7 反应动力学 | 第83-8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第五章 高密度碳氢燃料的热稳定性和结焦 | 第89-115页 |
5.1 引言 | 第89页 |
5.2 原料与裂解实验 | 第89-91页 |
5.3 转化率 | 第91-93页 |
5.4 产气率和气体产物 | 第93-96页 |
5.5 液体产物 | 第96-98页 |
5.6 固体焦的分布与形貌 | 第98-110页 |
5.6.1 焦的空间分布 | 第99-101页 |
5.6.2 结焦总量 | 第101-103页 |
5.6.3 焦的形貌 | 第103-11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第六章 添加剂包对碳氢燃料热稳定性和结焦的影响 | 第115-133页 |
6.1 引言 | 第115页 |
6.2 原料和裂解实验 | 第115-116页 |
6.3 裂解过程的温度、压力变化 | 第116-119页 |
6.4 转化率及产气率 | 第119-123页 |
6.5 热沉 | 第123-125页 |
6.6 固体焦的分布及形貌 | 第125-131页 |
6.6.1 焦的空间分布 | 第125-126页 |
6.6.2 结焦总量 | 第126-127页 |
6.6.3 焦的形貌 | 第127-131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3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33-137页 |
附录 | 第137-149页 |
作者简介 | 第149-151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