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虫草素及其转铁蛋白靶向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9页
    1.1 虫草素概述第21-29页
        1.1.1 虫草素简介第21-23页
        1.1.2 虫草素抗癌进展第23-24页
        1.1.3 虫草素抗癌机制第24-28页
        1.1.4 虫草素代谢特点第28-29页
    1.2 靶向传递系统第29-33页
        1.2.1 脂质体第30-32页
        1.2.2 聚合物胶束第32-33页
        1.2.3 聚合物纳米粒第33页
    1.3 肝癌概述第33-34页
    1.4 乳腺癌概述第34-35页
    1.5 转铁蛋白第35-39页
第二章 虫草素抗肝癌活性评价第39-55页
    2.1 引言第39页
    2.2 仪器与材料第39-42页
        2.2.1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9-40页
        2.2.2 主要试剂第40-41页
        2.2.3 溶液配制第41页
        2.2.4 细胞株第41页
        2.2.5 实验动物第41-42页
    2.3 实验方法第42-44页
        2.3.1 细胞活力分析第42页
        2.3.2 结晶紫实验第42页
        2.3.3 流式细胞术分析第42-43页
        2.3.4 活性氧的测定第43页
        2.3.5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第43页
        2.3.6 Western blot实验第43-44页
        2.3.7 裸鼠体内实验第44页
        2.3.8 统计方法学分析第44页
    2.4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44-53页
        2.4.1 细胞活力分析的结果第44-45页
        2.4.2 结晶紫实验第45页
        2.4.3 流式细胞术的结果第45-46页
        2.4.4 ROS测定的结果第46-47页
        2.4.5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第47-48页
        2.4.6 Western blot分析第48-51页
        2.4.7 虫草素对HepG2异位肿瘤模型裸鼠的影响第51-53页
    2.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三章 虫草素抗乳腺癌活性评价第55-73页
    3.0 引言第55-56页
    3.1 仪器与材料第56-58页
        3.1.1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56页
        3.1.2 主要试剂第56-57页
        3.1.3 溶液配制第57页
        3.1.4 主要检测试剂盒第57-58页
        3.1.5 细胞株第58页
        3.1.6 实验动物第58页
    3.2 实验方法第58-61页
        3.2.1 细胞活力分析第58页
        3.2.2 结晶紫实验第58-59页
        3.2.3 LDH活性测定第59页
        3.2.4 细胞核形态分析第59页
        3.2.5 活性氧的测定第59页
        3.2.6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第59-60页
        3.2.7 Western blot实验第60页
        3.2.8 裸鼠体内实验第60-61页
        3.2.9 统计方法学分析第61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1-70页
        3.3.1 细胞活力检测结果第61页
        3.3.2 增殖抑制试验结果第61-62页
        3.3.3 LDH活性测定结果第62-63页
        3.3.4 细胞核形态分析结果第63页
        3.3.5 活性氧检测结果第63-65页
        3.3.6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第65-66页
        3.3.7 Western blot分析结果第66-68页
        3.3.8 虫草素对MCF-7 异位肿瘤模型裸鼠的影响第68-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3页
第四章 虫草素脂质体制备、表征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第73-91页
    4.1 引言第73-74页
    4.2 仪器与材料第74-75页
        4.2.1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74-75页
        4.2.2 主要试剂第75页
        4.2.3 实验动物第75页
    4.3 实验方法第75-81页
        4.3.1 虫草素的体外扫描波长的选择第75页
        4.3.2 色谱条件第75-76页
        4.3.3 方法学考察第76页
            4.3.3.1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76页
            4.3.3.2 精密度试验第76页
            4.3.3.3 稳定性试验第76页
        4.3.4 脂质体制备第76-77页
            4.3.4.1 脂质体制备第76-77页
            4.3.4.2 转铁蛋白脂质体(Tf-LPs-cordycepin)制备第77页
            4.3.4.3 荧光标记脂质体第77页
        4.3.5 脂质体的表征第77页
            4.3.5.1 形态学考察第77页
            4.3.5.2 粒径分布考察和电位考察第77页
        4.3.6 包封率考察第77-78页
            4.3.6.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77-78页
            4.3.6.2 虫草素脂质体稳定性考察第78页
        4.3.7 载药脂质体体外释放第78页
        4.3.8 血浆样品配置第78-79页
        4.3.9 分析条件第79页
            4.3.9.1 质谱条件第79页
            4.3.9.2 液相条件第79页
            4.3.9.3 血浆样品处理第79页
        4.3.10 方法学验证第79-80页
            4.3.10.1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79页
            4.3.10.2 专属性第79-80页
            4.3.10.3 定量下限第80页
            4.3.10.4 精密度、精密度试验第80页
            4.3.10.5 基质效应、回收率第80页
            4.3.10.6 稳定性试验第80页
        4.3.11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80-81页
    4.4 实验结果第81-90页
        4.4.1 标准曲线绘制结果第81页
        4.4.2 精密度试验结果第81-82页
        4.4.3 稳定性试验第82页
        4.4.4 转铁蛋白虫草素脂质体表征第82-83页
        4.4.5 包封率测定结果第83-84页
        4.4.6 载药脂质体体外释放第84页
        4.4.7 方法学结果第84-88页
            4.4.7.1 质谱条件优化第84-85页
            4.4.7.2 标准曲线第85-86页
            4.4.7.3 专属性、定量下限第86页
            4.4.7.4 准确度精密度第86-87页
            4.4.7.5 基质效应、回收率第87-88页
            4.4.7.6 稳定性试验结果第88页
        4.4.8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88-90页
            4.4.8.1 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第88-90页
    4.5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虫草素脂质体及转铁蛋白脂质体抗肝癌活性评价第91-121页
    5.1 引言第91页
    5.2 仪器与材料第91-94页
        5.2.1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91-92页
        5.2.2 主要试剂第92-93页
        5.2.3 细胞第93页
        5.2.4 实验动物第93页
        5.2.5 溶液配制第93-94页
    5.3 实验方法第94-99页
        5.3.1 体外评价第94-98页
            5.3.1.1 细胞培养第94页
            5.3.1.2 细胞活力检测第94-95页
            5.3.1.3 细胞内ROS的水平检测第95-96页
            5.3.1.4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第96页
            5.3.1.5 蛋白质印迹法第96-97页
            5.3.1.6 细胞摄取第97-98页
                5.3.1.6.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第97页
                5.3.1.6.2 细胞摄取能力检测第97-98页
        5.3.2 体内评价第98-99页
            5.3.2.1 裸鼠异位移植瘤模型建立及实验分组第98页
            5.3.2.2 体重记录及肿瘤体积测定第98页
            5.3.2.3 组织切片的制备及观察第98-99页
        5.3.3 统计方法学分析第99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9-119页
        5.4.1 体外评价第99-114页
            5.4.1.1 细胞活力检测结果第99-100页
            5.4.1.2 细胞内ROS的水平检测结果第100-103页
            5.4.1.3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第103-105页
            5.4.1.4 凋亡及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第105-110页
            5.4.1.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结果第110-111页
            5.4.1.6 细胞摄取能力检测结果第111-114页
        5.4.2 体内评价第114-119页
            5.4.2.1 体重记录结果第114-115页
            5.4.2.2 肿瘤体积测量结果第115-116页
            5.4.2.3 小鼠肝脏和脾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第116-119页
    5.5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六章 虫草素脂质体及转铁蛋白脂质体抗乳腺癌活性评价第121-145页
    6.1 引言第121页
    6.2 仪器与试剂第121-123页
        6.2.1 仪器第121-122页
        6.2.2 材料与试剂第122-123页
        6.2.3 实验细胞株第123页
        6.2.4 实验动物第123页
    6.3 实验方法第123-126页
        6.3.1 体外评价第123-125页
            6.3.1.1 细胞活力检测实验第123-124页
            6.3.1.2 细胞内ROS水平第124页
            6.3.1.3 线粒体膜电位第124页
            6.3.1.4 Western blot实验第124-125页
            6.3.1.5 细胞摄取第125页
        6.3.2 体内评价第125-126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26-143页
        6.4.1 体外评价第126-138页
            6.4.1.1 细胞活力检测结果第126-127页
            6.4.1.2 细胞内ROS水平第127-130页
            6.4.1.3 线粒体膜电位第130页
            6.4.1.4 Western blot分析第130-134页
            6.4.1.5 细胞摄取第134-138页
        6.4.2 体内评价第138-143页
            6.4.2.1 体重记录结果第138-139页
            6.4.2.2 肿瘤体积测定结果第139-143页
    6.5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45-149页
    7.1 结论第145-146页
    7.2 展望第146-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5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5-168页
致谢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宁波江东社区糖尿病并发冻结肩患者针灸治疗情况的横断面研究
下一篇:中国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