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羊草繁殖特性的研究 | 第9-11页 |
1.1.1 羊草子株及芽的研究 | 第9-10页 |
1.1.2 羊草子株与翌年有性繁殖关系的研究 | 第10-11页 |
1.1.3 有性繁殖各组分间关系的研究 | 第11页 |
1.2 不同因子对羊草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1 刈割或放牧对羊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2 施肥对羊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2页 |
1.2.3 水分对羊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4 土壤对羊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页 |
1.3 其他禾本科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2 不同土壤下羊草子株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 第16-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2.1.1 实验区概况 | 第16页 |
2.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2.1.3 气象数据收集 | 第18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1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2页 |
2.2.1 气候条件 | 第18-19页 |
2.2.2 羊草子株出生动态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3 羊草子株出生数量的动态研究 | 第20-22页 |
2.2.3.1 羊草子株于不同时间的出生数量、出生比例 | 第20-21页 |
2.2.3.2 羊草子株于不同时间的越冬比例 | 第21-22页 |
2.2.4 羊草子株生长季末叶龄的比例 | 第22页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22-24页 |
3 不同土壤下羊草子株翌年成穗研究 | 第24-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3.1.1 实验地自然概况 | 第24页 |
3.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3.2.1 羊草子株出生时间、外部发育状态与翌年成穗性状对应关系 | 第24-29页 |
3.2.1.1 出生时间、外部发育状态与翌年抽穗率对应关系 | 第24-26页 |
3.2.1.2 出生时间、外部发育状态与翌年穗部性状对应关系 | 第26-29页 |
3.2.2 羊草子株类型、出生时间和外部发育状态对翌年成穗的贡献 | 第29-30页 |
3.2.2.1 羊草子株类型对成穗的贡献 | 第29页 |
3.2.2.2 不同出生时间羊草子株对成穗的贡献 | 第29-30页 |
3.2.2.3 不同外部发育状态羊草子株对成穗的贡献 | 第30页 |
3.2.3 不同土壤下羊草单位面积种子产量 | 第30-31页 |
3.2.4 不同土壤下越冬芽翌年的成穗研究 | 第31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31-34页 |
4 施氮和刈割下羊草子株数量及比例研究 | 第34-3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4.1.1 实验地自然概况 | 第34页 |
4.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4.2.1 气候条件 | 第35页 |
4.2.2 羊草子株出生数量的研究 | 第35页 |
4.2.3 羊草子株出生比例的研究 | 第35-36页 |
4.2.4 羊草子株生长季末叶龄的比例 | 第36-37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37-38页 |
5 施氮和刈割下羊草子株翌年成穗研究 | 第38-50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5.1.1 实验地自然概况 | 第38页 |
5.1.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38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8页 |
5.2.1 羊草子株翌年成穗数量的研究 | 第38-39页 |
5.2.2 羊草子株不同出生时间、外部发育状态与翌年成穗性状对应关系 | 第39-44页 |
5.2.2.1 出生时间、外部发育状态与翌年抽穗率对应关系 | 第39-40页 |
5.2.2.2 出生时间、外部发育状态与翌年穗部性状对应关系 | 第40-44页 |
5.2.3 羊草子株的类型、出生时间和外部发育状态对翌年成穗的贡献 | 第44-46页 |
5.2.3.1 羊草子株类型对成穗的贡献 | 第44-45页 |
5.2.3.2 不同出生时间羊草子株对成穗的贡献 | 第45页 |
5.2.3.3 不同外部发育状态羊草子株对成穗的贡献 | 第45-46页 |
5.2.4 施氮和刈割下羊草单位面积种子产量 | 第46-47页 |
5.2.5 施氮和刈割下越冬芽翌年的成穗研究 | 第47-48页 |
5.3 讨论与结论 | 第48-50页 |
6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