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背景知识在中学古代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4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综述第11-14页
第一章 背景知识第14-20页
    第一节“背景知识”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一、背景第14页
        二、背景知识第14-15页
    第二节“背景知识”的分类第15-20页
        一、依据作者的创作第15-17页
        二、依据作品的解读第17-18页
        三、依据读者的评价第18-20页
第二章 背景知识在中学古代诗文教学的作用第20-26页
    第一节 运用背景知识有助于引发联想,激发兴趣第20-22页
        一、引发联想,走进文本所构建的意境第20-21页
        二、吸引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第21-22页
    第二节 运用背景知识有助于走近作者,理解文本第22-23页
        一、走近作者,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第22页
        二、减少阅读阻碍,深化对作品的理解第22-23页
    第三节 运用背景知识有助于积累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第23-26页
第三章 背景知识在当前中学古代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26-34页
    第一节 背景知识的介绍模式固定第26-27页
    第二节 背景知识的引入内容不当第27-31页
        一、引入内容千篇一律第27-28页
        二、引入内容过多过细第28页
        三、引入内容脱离文本第28-30页
        四、引入内容取代对文本的解读第30-31页
    第三节 背景知识的运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第31-34页
        一、忽视学生学情第31-32页
        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第32-34页
第四章 背景知识在中学古代诗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第34-50页
    第一节 背景知识的选取内容第34-37页
        一、立足文本第34-36页
        二、立足学生第36-37页
    第二节 背景知识的切入时机第37-42页
        一、课前接触,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第38-39页
        二、课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39页
        三、课中插入,解决疑惑第39-40页
        四、课尾点拨,总结升华第40页
        五、课后延伸,促进个性化解读第40-42页
    第三节 背景知识的运用方式第42-50页
        一、温故知新法第42-43页
        二、对比阅读法第43-44页
        三、借鉴解读法第44页
        四、观点辩论法第44-46页
        五、合作探究法第46-47页
        六、情景展现法第47-50页
结语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4-3-3ζ结合aPKC-ι经上皮—间质细胞转化促进胆管癌侵袭转移
下一篇:蛋白激酶抑制剂AT13148对胃癌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