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第一章 背景知识 | 第14-20页 |
第一节“背景知识”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一、背景 | 第14页 |
二、背景知识 | 第14-15页 |
第二节“背景知识”的分类 | 第15-20页 |
一、依据作者的创作 | 第15-17页 |
二、依据作品的解读 | 第17-18页 |
三、依据读者的评价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背景知识在中学古代诗文教学的作用 | 第20-26页 |
第一节 运用背景知识有助于引发联想,激发兴趣 | 第20-22页 |
一、引发联想,走进文本所构建的意境 | 第20-21页 |
二、吸引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运用背景知识有助于走近作者,理解文本 | 第22-23页 |
一、走近作者,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 第22页 |
二、减少阅读阻碍,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 第22-23页 |
第三节 运用背景知识有助于积累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 第23-26页 |
第三章 背景知识在当前中学古代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34页 |
第一节 背景知识的介绍模式固定 | 第26-27页 |
第二节 背景知识的引入内容不当 | 第27-31页 |
一、引入内容千篇一律 | 第27-28页 |
二、引入内容过多过细 | 第28页 |
三、引入内容脱离文本 | 第28-30页 |
四、引入内容取代对文本的解读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背景知识的运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 第31-34页 |
一、忽视学生学情 | 第31-32页 |
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背景知识在中学古代诗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 第34-50页 |
第一节 背景知识的选取内容 | 第34-37页 |
一、立足文本 | 第34-36页 |
二、立足学生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背景知识的切入时机 | 第37-42页 |
一、课前接触,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 第38-39页 |
二、课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第39页 |
三、课中插入,解决疑惑 | 第39-40页 |
四、课尾点拨,总结升华 | 第40页 |
五、课后延伸,促进个性化解读 | 第40-42页 |
第三节 背景知识的运用方式 | 第42-50页 |
一、温故知新法 | 第42-43页 |
二、对比阅读法 | 第43-44页 |
三、借鉴解读法 | 第44页 |
四、观点辩论法 | 第44-46页 |
五、合作探究法 | 第46-47页 |
六、情景展现法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