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简表 | 第9-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4-29页 |
1 纳米药物 | 第14页 |
2 基因治疗及所面临的问题 | 第14-16页 |
3 光热治疗 | 第16页 |
4 肿瘤耐药性 | 第16-17页 |
5 基于纳米药物的肿瘤联合治疗 | 第17-19页 |
5.1 基因联合化疗联合治疗 | 第18页 |
5.2 物理-化学联合治疗 | 第18-19页 |
5.2.1 热疗-化学联合治疗 | 第19页 |
5.2.2 光动力学-化疗联合治疗 | 第19页 |
6 立项依据 | 第19-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9页 |
第一部分 超分子模块化方法构建多功能自组装阳离子基因传递系统 | 第29-65页 |
1.1 前言 | 第29-32页 |
1.2 实验部分 | 第32-42页 |
1.2.1 材料与试剂 | 第32-34页 |
1.2.2 合成含有二硫键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大分子引发剂(PCD-SS-BIB) | 第34-35页 |
1.2.2.1 酰溴修饰的胱胺(Cyst-BIB)的合成 | 第34页 |
1.2.2.2 β-环糊精聚合物的合成 | 第34-35页 |
1.2.2.3 用于ATRP反应的含双硫键大分子引发剂PCD-SS-BIB的合成 | 第35页 |
1.2.3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合合成PCD-SS-PDMAEMA | 第35-36页 |
1.2.4 合成金刚烷化的PEG (Ad-PEG) | 第36页 |
1.2.5 合成 PSD/Ad-PEG 和 PSD/Ad-PEG-FA 超分子共聚物 | 第36页 |
1.2.6 细胞培养与保存 | 第36-37页 |
1.2.6.1 细胞培养 | 第36页 |
1.2.6.2 细胞传代 | 第36-37页 |
1.2.6.3 细化冻存 | 第37页 |
1.2.6.4 冻存的细胞复苏 | 第37页 |
1.2.7 聚合物/pDNA复合物(polymer/pDNA polyplexes)的制备与表征 | 第37-39页 |
1.2.7.1 制备pDNA复合物 | 第37-38页 |
1.2.7.2 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试验 | 第38页 |
1.2.7.3 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 I)保护试验 | 第38页 |
1.2.7.4 粒径和表面电势检测 | 第38页 |
1.2.7.5 牛血清白蛋白(BSA)吸附实验 | 第38-39页 |
1.2.8 聚合物的细胞毒性 | 第39页 |
1.2.9 溶血实验 | 第39-40页 |
1.2.10 体外质粒DNA转染活性检测 | 第40页 |
1.2.11 细胞吞噬实验 | 第40-41页 |
1.2.12 体外siRNA转染活性测定 | 第41-42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8页 |
1.3.1 PCD-SS-PDMAEMA的合成与表征 | 第42-44页 |
1.3.2 PSDs/pDNA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44-48页 |
1.3.2.1 PSDs/pDNA复合物的粒径和电势的测定 | 第44页 |
1.3.2.2 PSDs/pDNA复合物在盐溶液中的稳定性 | 第44-45页 |
1.3.2.3 DTT介导的聚合物还原敏感降解 | 第45-46页 |
1.3.2.4 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实验 | 第46-47页 |
1.3.2.5 DNA酶保护实验 | 第47-48页 |
1.3.3 PSD聚合物的PEG化 | 第48-50页 |
1.3.3.1 PEG化条件的选择 | 第48-49页 |
1.3.3.2 BSA吸附 | 第49-50页 |
1.3.4 体外生物相容性 | 第50-52页 |
1.3.4.1 细胞毒性 | 第50-51页 |
1.3.4.2 溶血实验 | 第51-52页 |
1.3.5 PSD阳离子聚合物质粒DNA转染效率 | 第52-53页 |
1.3.6 叶酸受体靶向的细胞吞噬及质粒DNA转染 | 第53-55页 |
1.3.6.1 叶酸受体靶向的细胞吞噬 | 第53-55页 |
1.3.6.2 叶酸受体靶向的转染 | 第55页 |
1.3.7 叶酸受体靶向的siRNA转染 | 第55-58页 |
1.3.7.1 PSD阳离子聚合物siRNA转染效率 | 第55-56页 |
1.3.7.2 叶酸受体靶向的siRNA转染效率 | 第56-58页 |
1.4 总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第二部分 CD44靶向的智能响应型金-碳纳米球治疗耐药性肿瘤 | 第65-114页 |
2.1 前言 | 第65-6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8-83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68-69页 |
2.2.2 表面分散有金的金-碳纳米球(AuC)的合成 | 第69-70页 |
2.2.2.1 直径约为80 nm的二氧化硅球模板的合成 | 第69页 |
2.2.2.2 合成聚多巴胺包裹的二氧化硅纳米球(SiO_2@PDA) | 第69页 |
2.2.2.3 合成表面有金纳米颗粒的SiO_2@PDA纳米复合物(SiO_2@PDA@Au) | 第69页 |
2.2.2.4 合成AuC金-碳纳米球 | 第69-70页 |
2.2.3 多巴胺修饰的透明质酸的合成 | 第70页 |
2.2.4 多柔比星的搭载与透明质酸包裹 | 第70-71页 |
2.2.5 牛血清白蛋白(BSA)吸附实验 | 第71页 |
2.2.6 金-碳纳米球光热效率的检测 | 第71-72页 |
2.2.7 DOX@AuC@HA的体外药物释放 | 第72-73页 |
2.2.8 细胞培养与保存 | 第73-74页 |
2.2.8.1 细胞培养 | 第73页 |
2.2.8.2 细胞传代 | 第73-74页 |
2.2.8.3 细胞冻存 | 第74页 |
2.2.8.4 冻存的细胞复苏 | 第74页 |
2.2.9 AuC及AuC@HA纳米球的生物相容性 | 第74-75页 |
2.2.9.1 溶血实验 | 第74-75页 |
2.2.9.2 凝血实验 | 第75页 |
2.2.9.3 AuC和AuC@HA纳米球的细胞毒性 | 第75页 |
2.2.10 DOX@AuC@HA的CD44的靶向细胞吞噬 | 第75-76页 |
2.2.11 DOX@AuC@HA在细胞内的释放 | 第76-78页 |
2.2.11.1 DOX@AuC@HA在细胞内的酸敏感释放 | 第76-77页 |
2.2.11.2 DOX@AuC@HA在细胞内近红外触发的释放 | 第77-78页 |
2.2.12 DOX@AuC@HA的细胞毒性 | 第78页 |
2.2.13 DOX@AuC@HA在近红外激光照射下的细胞毒性 | 第78-79页 |
2.2.14 近红外照射后细胞内ROS的变化 | 第79-80页 |
2.2.15 近红外照射后细胞内ATP含量检测 | 第80-81页 |
2.2.16 罗丹明123的蓄积实验 | 第81页 |
2.2.17 动物实验 | 第81-83页 |
2.2.17.1 实验用小鼠及饲养 | 第81-82页 |
2.2.17.2 MCF-7/ADR荷瘤小鼠的构建 | 第82页 |
2.2.17.3 DOX@AuC@HA+NIR激光对荷瘤小鼠光-化学联合治疗 | 第82-8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83-106页 |
2.3.1 透明质酸包裹的金-碳纳米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83-86页 |
2.3.1.1 金-碳纳米球的制备 | 第83页 |
2.3.1.2 金-碳纳米球的形态表征 | 第83-84页 |
2.3.1.3 多巴胺修饰的透明质酸的制备与表征 | 第84-85页 |
2.3.1.4 BSA吸附 | 第85-86页 |
2.3.2 碳-金纳米球的光-热转化效率表征 | 第86-87页 |
2.3.3 金-碳纳米球的载药与药物释放 | 第87-91页 |
2.3.3.1 药物包载 | 第87-88页 |
2.3.3.2 pH及透明质酸酶敏感的药物释放 | 第88-89页 |
2.3.3.3 近红外触发的药物释放 | 第89-91页 |
2.3.4 碳-金纳米球的生物相容性 | 第91-93页 |
2.3.4.1 溶血实验 | 第91页 |
2.3.4.2 凝血实验 | 第91-92页 |
2.3.4.3 细胞毒性 | 第92-93页 |
2.3.5 DOX@AuC@HA的细胞吞噬 | 第93-96页 |
2.3.6 DOX@AuC@HA的细胞内释药 | 第96-98页 |
2.3.6.1 细胞溶酶体内酸环境释药 | 第96-97页 |
2.3.6.2 近红外照射触发的细胞内释药 | 第97-98页 |
2.3.7 DOX@AuC@HA纳米球对肿瘤细胞的化疗效果 | 第98-100页 |
2.3.8 DOX@AuC@HA对MCF-7/ADR细胞光-化学联合杀伤 | 第100-102页 |
2.3.9 NIR照射所引起的细胞内ROS水平升高 | 第102-103页 |
2.3.10 ROS水平升高引起的细胞内ATP降低 | 第103页 |
2.3.11 ROS水平升高所引起的罗丹明123蓄积增加 | 第103-104页 |
2.3.12 动物实验 | 第104-106页 |
2.3.12.1 NIR照射后MCF-7/ADR荷瘤小鼠肿瘤部位温度变化 | 第105页 |
2.3.12.2 DOX@AuC@HA的体内肿瘤抑制能力 | 第105-106页 |
2.4 总结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综述 基因-光热联合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 第114-140页 |
1. 前言 | 第114-117页 |
1.1 基因治疗 | 第114-115页 |
1.2 光热治疗 | 第115-117页 |
2. 基因-光热联合治疗系统 | 第117-120页 |
3. 光热效应作为基因传递开关 | 第120-127页 |
3.1 光热效应通过促进细胞吞噬提高转染效率 | 第121页 |
3.2 光热效应通过加快内涵体逃逸促进基因向胞质递送 | 第121-124页 |
3.3 光热效应通过触发基因释放增加转染效率 | 第124-127页 |
4.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0页 |
已发表论文列表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