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股转系统挂牌企业“协议转让”到“做市转让”的效果分析--基于境内企业的案例分析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1-1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2-15页
        1.2.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2.2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第13-14页
        1.2.3 文章的创新点第14-15页
2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第15-20页
    2.1 做市商制度的基本理论第15-16页
        2.1.1 做市商制度的界定和类型第15页
        2.1.2 做市商行为的成本分析第15-16页
        2.1.3 做市商行为的收益分析第16页
    2.2 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第16-19页
        2.2.1 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源起第17页
        2.2.2 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发展第17-18页
        2.2.3 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市场表现第18-19页
    2.3 做市商制度的相关文献第19-20页
3 美国OTCBB市场和台湾兴柜市场运作机制的借鉴意义第20-25页
    3.1 美国OTCBB市场的运作机制第20-22页
        3.1.1 美国资本市场的层次分类第20页
        3.1.2 美国OCTBB市场的运作机制第20-21页
        3.1.3 美国OTCBB市场的做市商制度第21-22页
    3.2 台湾兴柜市场的运作机制第22-23页
        3.2.1 台湾资本市场的层次分类第22页
        3.2.2 台湾兴柜市场的运作机制第22页
        3.2.3 台湾兴柜市场的做市商制度第22-23页
    3.3 低层次资本市场做市商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23-25页
        3.3.1 平衡公平与效率原则第23页
        3.3.2 竞争性做市商制度与低层次资本市场相适应第23页
        3.3.3 建立有效的转板机制以提高新三板市场效率第23-25页
4 股转系统交易制度与市场流动性和稳定性的实证分析第25-36页
    4.1 股转系统交易制度与市场流动性的实证分析第25-31页
        4.1.1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第25-27页
        4.1.2 变量与数据第27-28页
        4.1.3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4.2 做市商数量对市场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第31-33页
        4.2.1 理论分析与构建模型第31页
        4.2.2 变量与数据第31页
        4.2.3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31-33页
    4.3 股转系统交易制度与市场波动性的实证分析第33-36页
        4.3.1 理论分析与构建模型第33页
        4.3.2 变量与数据第33-34页
        4.3.3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34-36页
5 做市商行为对股票表现的影响——以德鑫物联为例第36-40页
    5.1 公司简介第36页
    5.2 做市商行为对德鑫物联的影响第36-40页
        5.2.1 做市商行为与德鑫物联股票的流动性第36-38页
        5.2.2 做市商行为与德鑫物联股价的稳定性第38-40页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40-43页
    6.1 研究结论第40-41页
        6.1.1 做市商制度的引入显著提高了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第40页
        6.1.2 做市商制度的引入对市场的稳定性有积极作用第40页
        6.1.3 德鑫物联转变交易制度为"做市转让"后市场表现良好第40-41页
    6.2 政策建议第41-43页
        6.2.1 加强做市商的竞争,提高市场效率第41页
        6.2.2 建立新三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对接机制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腐败治理的数理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国内主流报纸暴恐报道的差异分析--基于“3.1”昆明事件与“11.13”巴黎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