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侵权确认之诉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一、问题的引出 | 第10-12页 |
二、不侵权确认之诉的独特价值 | 第12-15页 |
(一) 消除"侵权人"的不安状态 | 第12页 |
(二) 保障"侵权人"诉权的行使 | 第12-13页 |
(三) 发挥公力救济的优势 | 第13页 |
(四) 保障"侵权人"投入产出最优化 | 第13-15页 |
三、不侵权确认之诉诉讼标的及其认定 | 第15-20页 |
(一) 分析基点:新二分肢说的引入 | 第15页 |
(二) 不侵权确认之诉诉讼标的 | 第15-16页 |
(三) 不侵权确认之诉之诉讼标的的具体认定 | 第16-20页 |
四、不侵权确认之诉的审理难点及其克服 | 第20-30页 |
(一) 当事人适格的判断 | 第20-23页 |
1、"强制反诉制度"与"当事人适格"的博弈 | 第20-21页 |
2、当事人适格的学说依据 | 第21-22页 |
3、诉的利益的运用 | 第22-23页 |
(二) 管辖法院的确定 | 第23-25页 |
1、管辖法院确定的学说论争 | 第23-24页 |
2、管辖法院的具体确定 | 第24-25页 |
(三) 举证责任的分担 | 第25-27页 |
1、原告承担侵权不成立的证明责任的弊端 | 第25页 |
2、举证责任的合理分担 | 第25-27页 |
(四) 诉讼时效的起算 | 第27页 |
1、适用的必要性 | 第27页 |
2、起算时间点的确定 | 第27页 |
(五) 诉讼系属的调整 | 第27-28页 |
(六) 裁判主文的表述 | 第28页 |
(七) 既判力客观范围的界定 | 第2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