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油蒿概述 | 第10页 |
1.2 平茬复壮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油蒿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形态与解剖结构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生理特性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3 化学组成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4 分子与细胞学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5 生态学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2.1 样地设置与处理 | 第17页 |
2.2.2 光合作用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17-18页 |
2.2.3 冠层参数的测定 | 第18页 |
2.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18页 |
2.2.5 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18页 |
2.2.6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3 平茬与未平茬油蒿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 | 第19-42页 |
3.1 净光合速率 | 第19-23页 |
3.2 蒸腾速率 | 第23-27页 |
3.3 水分利用效率 | 第27-31页 |
3.4 气孔导度 | 第31-35页 |
3.5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 第35-39页 |
3.6 讨论 | 第39-42页 |
3.6.1 平茬油蒿和未平茬油蒿三个不同生长阶段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第39页 |
3.6.2 平茬油蒿和未平茬油蒿蒸腾速率日变化 | 第39-40页 |
3.6.3 平茬油蒿和未平茬油蒿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 | 第40页 |
3.6.4 平茬油蒿和未平茬油蒿气孔导度日变化 | 第40页 |
3.6.5 平茬油蒿和未平茬油蒿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日变化 | 第40-42页 |
4 平茬与未平茬油蒿冠层特征的比较 | 第42-46页 |
4.1 平茬与未平茬油蒿的叶面积指数(LAI)的比较 | 第42页 |
4.2 平茬与未平茬油蒿的天空开度(DIFN)的比较 | 第42-43页 |
4.3 平茬与未平茬油蒿的叶倾角(MTA)的比较 | 第43-44页 |
4.4 讨论 | 第44-46页 |
5 平茬与未平茬油蒿叶绿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第46-48页 |
5.1 不同月份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 第46页 |
5.2 讨论 | 第46-48页 |
6 平茬与未平茬油蒿生长差异性研究 | 第48-51页 |
6.1 平茬油蒿和未平茬油蒿的生长差异性 | 第48-50页 |
6.1.1 株高和冠幅 | 第48页 |
6.1.2 当年生枝条生长状况 | 第48-49页 |
6.1.3 生产量的比较 | 第49-50页 |
6.2 讨论 | 第50-51页 |
7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