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缩略词 | 第19-21页 |
前言 | 第21-23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23-65页 |
第一章 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23-49页 |
1 真菌毒素概况 | 第23页 |
2 真菌毒素种类、理化性质及污染情况 | 第23-32页 |
2.1 黄曲霉毒素类 | 第23-24页 |
2.2 赭曲霉毒素类 | 第24-25页 |
2.3 单端孢霉烯族类 | 第25-28页 |
2.4 伏马毒素类 | 第28-29页 |
2.5 玉米赤霉烯酮类 | 第29-30页 |
2.6 隐蔽型真菌毒素 | 第30-31页 |
2.7 其他常见毒素 | 第31-32页 |
3 饲料与动物源性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 | 第32-34页 |
4 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 第34-41页 |
4.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34-39页 |
4.2 定量检测方法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第二章 真菌毒素脱毒研究进展 | 第49-65页 |
1 种植期控制毒素产生 | 第49-50页 |
1.1 作物轮作 | 第49页 |
1.2 耕作 | 第49页 |
1.3 施肥和灌溉 | 第49-50页 |
1.4 育种 | 第50页 |
1.5 除草 | 第50页 |
1.6 化学杀菌剂和生物防控 | 第50页 |
2 收获后控制毒素产生 | 第50-52页 |
2.1 收获时间 | 第50页 |
2.2 湿度 | 第50-51页 |
2.3 温度 | 第51页 |
2.4 辐射 | 第51页 |
2.5 化学试剂和天然产物 | 第51-52页 |
3 污染毒素后脱毒 | 第52-58页 |
3.1 物理脱毒法 | 第52-53页 |
3.2 化学脱毒法 | 第53-54页 |
3.3 微生物脱毒法 | 第54-55页 |
3.4 吸附脱毒法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下篇 试验研究 | 第65-185页 |
第三章 饲料与动物源性食品中真菌毒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5-103页 |
一、饲料和原料中B型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分析方法建立 | 第65-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6-67页 |
1.2 标准溶液配制 | 第67页 |
1.3 样品采集 | 第67页 |
1.4 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67页 |
1.5 LC-MS/MS条件 | 第67-68页 |
1.6 方法学验证 | 第68-69页 |
2 结果 | 第69-77页 |
2.1 优化质谱条件 | 第69-72页 |
2.2 优化样品前处理 | 第72-73页 |
2.3 评估基质效应 | 第73-74页 |
2.4 方法学验证 | 第74-76页 |
2.5 饲料和玉米中污染情况 | 第76-77页 |
3 讨论 | 第77-79页 |
4 小结 | 第79页 |
二、饲料和动物源性食品中30种真菌毒素分析方法建立 | 第79-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3页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80页 |
1.2 标准溶液配制 | 第80页 |
1.3 仪器条件 | 第80-82页 |
1.4 样本采集 | 第82页 |
1.5 样品前处理 | 第82-83页 |
1.6 方法学验证 | 第83页 |
2 结果 | 第83-95页 |
2.1 优化仪器条件 | 第83-85页 |
2.2 T-SRM和H-SRM | 第85-88页 |
2.3 优化样品前处理 | 第88-92页 |
2.4 方法学验证 | 第92页 |
2.5 样本分析 | 第92-95页 |
3 问题与解决措施 | 第95-96页 |
3.1 LC-MS/MS条件 | 第95-96页 |
3.2 样品前处理 | 第96页 |
4 讨论 | 第96-97页 |
5 小结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第四章 饲料与动物源性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调查 | 第103-11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04页 |
1.2 样品采集 | 第104-105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105页 |
2 结果 | 第105-112页 |
2.1 真菌毒素污染概况 | 第105-107页 |
2.2 饲料中真菌毒素污染的结果 | 第107-110页 |
2.3 饲料原料中真菌毒素污染的结果 | 第110-112页 |
2.4 动物源性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的结果 | 第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5页 |
4 小结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呕吐毒素与赭曲霉毒素的纯化制备 | 第119-143页 |
一、呕吐毒素纯化制备 | 第119-1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0-122页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20页 |
1.2 孢子液和大米培养基制备 | 第120页 |
1.3 呕吐毒素提取 | 第120-121页 |
1.4 制备液相纯化 | 第121页 |
1.5 吸附材料净化 | 第121页 |
1.6 紫外分光光度计和UHPLC-PDA分析 | 第121页 |
1.7 LC-MS/MS分析和核磁分析 | 第121-122页 |
1.8 呕吐毒素免疫特性分析 | 第122页 |
2 结果 | 第122-128页 |
2.1 产毒评价 | 第122页 |
2.2 优化样品前处理 | 第122-123页 |
2.3 优化制备液相条件 | 第123-125页 |
2.4 吸附剂对呕吐毒素净化作用 | 第125-126页 |
2.5 呕吐毒素纯度、化学结构和免疫特性分析 | 第126-128页 |
3 讨论 | 第128-129页 |
4 小结 | 第129页 |
二、赭曲霉毒素纯化制备 | 第129-1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0-132页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30页 |
1.2 孢子液和产毒培养基制备 | 第130页 |
1.3 赭曲霉毒素提取 | 第130-131页 |
1.4 凝胶渗透色谱净化 | 第131页 |
1.5 制备液相色谱分离 | 第131页 |
1.6 UHPLC-FLD分析 | 第131页 |
1.7 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 | 第131-132页 |
1.8 LC-MS/MS分析 | 第132页 |
2 结果 | 第132-138页 |
2.1 不同培养基产毒量评估 | 第132-133页 |
2.2 优化提取条件 | 第133-134页 |
2.3 样品净化 | 第134-135页 |
2.4 优化制备液相条件 | 第135-136页 |
2.5 赭曲霉毒素纯度分析和结构确证 | 第136-138页 |
3 讨论 | 第138-139页 |
4 小结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3页 |
第六章 交联壳聚糖对真菌毒素的脱毒研究 | 第143-169页 |
一、交联壳聚糖对多种真菌毒素体外吸附研究 | 第143-1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4-147页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44页 |
1.2 合成不同吸附材料 | 第144页 |
1.3 体外吸附试验 | 第144-145页 |
1.4 等温吸附试验 | 第145-146页 |
1.5 体外消化道下对多种真菌毒素吸附研究 | 第146页 |
1.6 LC-MS/MS方法 | 第146-147页 |
1.7 数据分析 | 第147页 |
2 结果 | 第147-152页 |
2.1 筛查结果 | 第147-148页 |
2.2 结合时间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 第148页 |
2.3 吸附剂剂量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2.4 pH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 第149-150页 |
2.5 等温吸附研究 | 第150-152页 |
2.6 体外消化道下对多种真菌毒素的吸附效果 | 第152页 |
3 讨论 | 第152-154页 |
4 小结 | 第154页 |
二、交联壳聚糖对赭曲霉毒素A的脱毒研究 | 第154-1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4-157页 |
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 第154页 |
1.2 饲料配制与分组 | 第154-155页 |
1.3 大鼠饲喂试验 | 第155页 |
1.4 样本采集 | 第155页 |
1.5 生化分析 | 第155页 |
1.6 荧光定量PCR | 第155-156页 |
1.7 赭曲霉毒素A含量测定 | 第156-157页 |
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57页 |
2 结果 | 第157-162页 |
2.1 体重和器官指数变化 | 第157页 |
2.2 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 第157-159页 |
2.3 癌症相关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 | 第159-161页 |
2.4 赭曲霉毒素A含量 | 第161-162页 |
3 讨论 | 第162-164页 |
4 小结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69页 |
第七章 人工聚合物对呕吐毒素的脱毒研究 | 第169-1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9-174页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69-170页 |
1.2 人工聚合物合成 | 第170-171页 |
1.3 体外吸附试验 | 第171页 |
1.4 霉玉米制备与试验分组 | 第171-173页 |
1.5 肉鸡饲喂试验 | 第173页 |
1.6 血样和组织样本采集 | 第173页 |
1.7 血液生化分析 | 第173页 |
1.8 肠道病理切片 | 第173页 |
1.9 呕吐毒素及代谢产物含量测定 | 第173-174页 |
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74页 |
2 结果 | 第174-180页 |
2.1 日粮中毒素分析 | 第174-175页 |
2.2 人工聚合物对呕吐毒素吸附效果 | 第175-176页 |
2.3 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176页 |
2.4 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176-178页 |
2.5 对肠道形态的影响 | 第178-179页 |
2.6 呕吐毒素及代谢产物含量 | 第179-180页 |
3 讨论 | 第180-182页 |
4 小结 | 第182-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85页 |
全文总结 | 第185-18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87-189页 |
致谢 | 第189-19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91-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