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相关文献检索情况 | 第15-16页 |
1.3.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理论 | 第17-25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行政审批的含义 | 第17页 |
2.1.2 服务型政府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3 “一站式”服务概念 | 第18-19页 |
2.1.4 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5 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与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2.1 传统官僚制 | 第20-21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3页 |
2.2.4 电子政务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浙江省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9页 |
3.1 制度建设 | 第25-27页 |
3.1.1 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性文件 | 第25页 |
3.1.2 《浙江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办法》及浙江省内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 第25-27页 |
3.2 浙江省的一些作法 | 第27-32页 |
3.2.1 建立普遍存在的、覆盖面广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体系 | 第27-28页 |
3.2.2 浙江政务服务网建设 | 第28-29页 |
3.2.3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及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 | 第29-30页 |
3.2.4 实施“五证合一”登记制度 | 第30-31页 |
3.2.5 进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的一系列试点工作 | 第31-32页 |
3.3 浙江省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3.3.1 组织结构问题 | 第32页 |
3.3.2 审批项目问题 | 第32-33页 |
3.3.3 电子政务问题 | 第33-34页 |
3.3.4 管理方式问题 | 第34页 |
3.4 浙江省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3.4.1 法律规定的缺失 | 第34-35页 |
3.4.2 配套改革的缺失 | 第35页 |
3.4.3 各地发展不均衡与保护主义 | 第35-36页 |
3.4.4 错误的政绩观与服务理念缺失 | 第36-37页 |
3.4.5 信息化总体滞后 | 第37-39页 |
第4章 国内外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39-42页 |
4.1 国外实践经验借鉴 | 第39-41页 |
4.1.1 新加坡国家公共行政服务模式 | 第39-40页 |
4.1.2 澳大利亚的联接中心与美国的无缝隙政府模式 | 第40-41页 |
4.2 国内实践经验借鉴 | 第41-42页 |
4.2.1 大庆市行政服务中心 | 第41页 |
4.2.2 江门市行政事务服务总汇 | 第41-42页 |
第5章 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2-52页 |
5.1 基本理念 | 第42-45页 |
5.1.1 行政审批的正当性 | 第42-43页 |
5.1.2 行政审批应尊重市场价值 | 第43页 |
5.1.3 转变改革思路的必然性 | 第43-44页 |
5.1.4 法治应是行政审批的基本制度框架 | 第44页 |
5.1.5 民众是公共服务的核心 | 第44-45页 |
5.2 具体对策 | 第45-52页 |
5.2.1 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体化 | 第45页 |
5.2.2 加强国家顶层设计 | 第45-46页 |
5.2.3 夯实县、市二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与功能性延伸 | 第46-47页 |
5.2.4 扩大服务中心的审批目录,严格控制审批体外循环现象 | 第47页 |
5.2.5 促进“互联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建设 | 第47-48页 |
5.2.6 重视窗口工作人员素质培养,建立绩效考评系统 | 第48-50页 |
5.2.7 建立简化听证制度,完善信息公开 | 第50页 |
5.2.8 加快向综合性公共服务机构转变,并进行试点工作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