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章 《科试考》的撰写背景、条件、目的及成书版本情况 | 第17-23页 |
第一节 《科试考》的撰写背景、条件、目的 | 第17-22页 |
一、《科试考》的撰写背景 | 第17-19页 |
二、《科试考》的撰写条件 | 第19-21页 |
三、《科试考》的撰写目的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弇山堂别集》的成书及版本情况 | 第22-23页 |
一、《弇山堂别集》的成书 | 第22页 |
二、《弇山堂别集》的版本情况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科试考》的编纂体例、史料来源和处理原则 | 第23-33页 |
第一节 《科试考》的编纂体例 | 第23页 |
第二节 《科试考》的史料来源 | 第23-27页 |
一、明代官修文献 | 第24-26页 |
二、明代私修史籍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科试考》的史料处理原则 | 第27-33页 |
一、全文照录 | 第27-28页 |
二、合并简化 | 第28-30页 |
三、查缺补漏 | 第30页 |
四、改错纠误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科试考》的史料价值和不足之处 | 第33-45页 |
第一节 《科试考》的史料价值 | 第33-41页 |
一、编年体,按时间脉络,对明代科举有全局性认识 | 第33页 |
二、对其他科举文献有重要的借鉴、补正作用 | 第33-36页 |
三、为明代科举的研究提供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不可或缺的文献史料 | 第36-41页 |
第二节 《科试考》的不足之处 | 第41-45页 |
一、全文篇幅略短,部分史事未载 | 第41页 |
二、所载史事存在缺漏歧义讹误之处 | 第41-45页 |
第四章 《科试考》的补注和考证 | 第45-137页 |
第一节 缺漏歧义史料的补正注明 | 第45-72页 |
一、查缺补漏 | 第45-60页 |
二、改错纠误 | 第60-65页 |
三、注明歧义 | 第65-72页 |
第二节 讹误矛盾史料的考核论证 | 第72-137页 |
一、时间考证 | 第72-88页 |
二、人名考证 | 第88-119页 |
三、史事考证 | 第119-13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个人简历 | 第147-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