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汪胡桢一生治水实践概况 | 第15-29页 |
第一节 汪胡桢水利事业的开端期(1915—1948) | 第15-22页 |
一、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 第15-16页 |
二、供职于北洋政府水利局 | 第16-17页 |
三、赴美国留学深造 | 第17-19页 |
四、积极投身治水事业 | 第19-22页 |
第二节 汪胡桢水利事业的发展期(1949—1975) | 第22-26页 |
一、新中国建国初期参与淮河的治理 | 第22页 |
二、参与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 | 第22-25页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坚持不懈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汪胡桢水利事业的丰收期(1976—1989)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汪胡桢治淮的理论成果 | 第29-41页 |
第一节 淮河水患的成因及其治理的紧迫性 | 第29-31页 |
一、淮河流域地理气候因素 | 第29-30页 |
二、黄河长期夺淮影响 | 第30-31页 |
三、淮河治理的废弛 | 第31页 |
第二节 参加制定民国《导淮工程计划》 | 第31-34页 |
一、《导淮工程计划的》的制定过程 | 第31-32页 |
二、《导淮工程计划》主要目的及内容 | 第32页 |
三、《导淮工程计划》的实施与搁置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参与制定新中国第一个治淮方略 | 第34-41页 |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淮河水患 | 第34-35页 |
二、毛泽东、中共中央根治淮河的战略决策 | 第35-37页 |
三、参与制定《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 | 第37-38页 |
四、《治淮方略》与《导淮工程计划》之比较 | 第38-41页 |
第三章 汪胡桢治淮的实践成果——佛子岭水库 | 第41-57页 |
第一节 汪胡桢与佛子岭水库建设的筹备 | 第41-47页 |
一、勘测与选址 | 第41-42页 |
二、坝型选择 | 第42-47页 |
第二节 汪胡桢在佛子岭水库的建设方面统筹全局 | 第47-55页 |
一、交通先行 | 第48页 |
二、解决设备短缺问题 | 第48-49页 |
三、精心组织、科学施工 | 第49-52页 |
四、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 第52-54页 |
五、对工程质量一丝不苟 | 第54-55页 |
第三节 佛子岭水库建成在治淮事业中的作用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汪胡桢参与治淮的成功之道 | 第57-61页 |
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是治淮成功的首要因素 | 第57-58页 |
二、自身有强烈的报国志愿及非凡的科学人文素养 | 第58-59页 |
三、治淮一切从实际出发 | 第59-60页 |
四、勇于探索和创新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附录 汪胡桢大事记(1897-1987) | 第63-65页 |
附图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