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3 文献综述评价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 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1.5 创新点 | 第14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互联网金融概述 | 第15-21页 |
2.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5-18页 |
2.1.1 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5-16页 |
2.1.2 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6-18页 |
2.2 互联网金融的概述及分类 | 第18-21页 |
2.2.1 互联网金融概述 | 第18-19页 |
2.2.2 互联网金融的分类 | 第19-21页 |
3 模型概述与分析 | 第21-25页 |
3.1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 | 第21-22页 |
3.2 垄断竞争模型 | 第22-23页 |
3.3 三方非对称的演化博弈模型 | 第23-25页 |
4 互联网金融对工商银行的影响分析 | 第25-47页 |
4.1 互联网金融对工商银行的影响与工商银行的劣势 | 第25-28页 |
4.1.1 互联网金融对工商银行的影响 | 第25-27页 |
4.1.2 工商银行目前存在的劣势 | 第27-28页 |
4.2 互联网金融对工商银行存贷款的影响分析 | 第28-34页 |
4.2.1 模型数据的选取与检验 | 第29-31页 |
4.2.2 SVAR模型分析 | 第31-34页 |
4.3 互联网金融对工商银行信贷市场的影响分析 | 第34-37页 |
4.3.1 模型设定 | 第36页 |
4.3.2 垄断竞争模型分析 | 第36-37页 |
4.4 政府介入后互联网金融公司对工商银行的影响分析 | 第37-47页 |
4.4.1 建立三方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 | 第38-42页 |
4.4.2 演化博弈均衡分与稳定分析 | 第42-47页 |
5 结论与对策 | 第47-49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47页 |
5.2 工商银行应采取的策略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