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0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8-9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1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内涵以及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页 |
2.1.1 农村居民 | 第12页 |
2.1.2 生活质量 | 第12页 |
2.2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2.2.1 以人为本的社会需求理论 | 第12页 |
2.2.2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12-13页 |
2.2.3 系统工程理论 | 第13页 |
3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3-15页 |
3.1 构建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意义 | 第13页 |
3.2 构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 第13-14页 |
3.2.1 构建指标体系的目标 | 第13页 |
3.2.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13-14页 |
3.3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14-15页 |
3.3.1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标的选择 | 第14页 |
3.3.2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框架 | 第14-15页 |
4 调查地状况与样本特征 | 第15-16页 |
4.1 调查地状况 | 第15页 |
4.2 样本特征 | 第15-16页 |
5 榆次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状况描述与满意度分析 | 第16-31页 |
5.1 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 | 第17-19页 |
5.1.1 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状况描述 | 第17-19页 |
5.1.2 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满意度 | 第19页 |
5.2 农村居民居住情况 | 第19-21页 |
5.2.1 农村居民居住状况 | 第20页 |
5.2.2 农村居民居住状况满意度 | 第20-21页 |
5.3 农村居民家庭生活 | 第21-23页 |
5.3.1 农村居民家庭生活状况 | 第21-23页 |
5.3.2 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满意度 | 第23页 |
5.4 农村居民交通出行 | 第23-25页 |
5.4.1 农村居民交通出行现状 | 第23-24页 |
5.4.2 农村居民交通出行满意度 | 第24-25页 |
5.5 农村居民文化娱乐生活 | 第25-27页 |
5.5.1 农村居民文化娱乐生活状况 | 第25-26页 |
5.5.2 农村居民文化娱乐生活满意度 | 第26-27页 |
5.6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 | 第27-29页 |
5.6.1 农村居民养老方面现状及满意度 | 第27-28页 |
5.6.2 农村居民医疗方面现状及满意度 | 第28-29页 |
5.7 其他方面 | 第29-30页 |
5.8 总结评价 | 第30-31页 |
6 榆次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6.2 变量说明 | 第31-32页 |
6.3 模型分析 | 第32-33页 |
6.4 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6.4.1 从农村居民的个人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6.4.2 从居民生活的具体方面分析 | 第34-35页 |
7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建议 | 第35-37页 |
7.1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夯实农村居民经济基础 | 第35页 |
7.2 提高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 第35-36页 |
7.3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 第36页 |
7.4 改善村庄环境,营造良好的居住条件 | 第36页 |
7.5 加强居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 第36-37页 |
7.6 完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 第37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Abstract | 第42页 |
致谢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