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森林碳库在全球碳库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组成 | 第10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 第10-11页 |
·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 | 第11页 |
·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森林凋落物量 | 第12-13页 |
·森林凋落物的概念及其组成 | 第12页 |
·森林凋落物收集方法 | 第12-13页 |
·森林凋落物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页 |
·森林凋落物分解 | 第13-14页 |
·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 | 第13-14页 |
·影响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因素 | 第14页 |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的释放及其对土壤碳库的贡献 | 第14页 |
·中国亚热带不同森林凋落物碳汇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植硅体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植硅体的概念及性质 | 第15页 |
·植物中的植硅体 | 第15-16页 |
·植硅体碳汇潜力 | 第16-18页 |
·不同植物植硅体碳含量及封存潜力 | 第16页 |
·土壤植硅体碳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2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3 采样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0页 |
·样品基本理化性质、硅(Si)含量、植硅体含量及植硅体碳含量等的测定 | 第20-21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4 中国亚热带重要森林类型凋落物层植硅体碳封存研究 | 第22-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采样地概况 | 第22-24页 |
·样品与方法 | 第24-25页 |
·样品处理与分析 | 第25-27页 |
·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27页 |
·不同森林凋落物植硅体含量、植硅体碳含量 | 第27-28页 |
·森林凋落物植硅体碳封存贮量计算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30-34页 |
·不同森林凋落物植硅体含量 | 第30-31页 |
·不同森林凋落物植硅体碳含量 | 第31-33页 |
·不同森林凋落物植硅体碳贮量 | 第33页 |
·不同森林现存凋落物植硅体碳封存估测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5 中国亚热带重要树种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测 | 第35-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采样地概况 | 第35页 |
·样品与方法 | 第35-36页 |
·样品处理与分析 | 第36-37页 |
·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不同树种叶片中硅(Si)、总有机碳、植硅体含量的比较 | 第37页 |
·不同树种碳封存估测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2页 |
·不同树种叶片植硅体与植硅体碳含量 | 第38-41页 |
·不同林分类型植硅体碳封存估测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页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